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2020年以来,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帮信犯罪案件逐年增长,2023年超过10万件。2024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帮信犯罪案件数量虽同比有了大幅度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在7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庭长汪斌介绍,此类犯罪涉案人员呈现低龄化的特点,特别是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群体涉案问题突出。
一些电诈、洗钱犯罪团伙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涉世不深、法律意识淡薄的弱点,蛊惑、引诱其出售、出租自己的电话卡、银行卡,甚至将部分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发展成为“卡头”。
当天“两高一部”发布的《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宽严相济,突出打击重点。对于组织性、职业性和跨境协同实施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以及实施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骨干成员等,依法从严惩处。
《意见》还明确,组织、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实施犯罪的;利用“深度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犯罪的;电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从业人员利用职业或者提供服务便利实施犯罪的,依法从严惩处。
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涉上述犯罪问题,《意见》提出依法从宽处罚的总体要求,规定对涉案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犯罪情节轻微的,一般应当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依法不作为犯罪处理。对在校学生实施帮信犯罪的,参照上述规定酌情从宽处罚。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予刑事定罪处罚的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绝不是,也不能‘一放了之,不管不顾’,‘不刑’不是‘不管’,免刑并非免责,要按照《意见》相关规定,做好行刑衔接工作。此外,还要注重深挖彻查组织、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实施犯罪的人员,依法严惩,绝不姑息。”最高法刑三庭副庭长王鲁表示。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