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取得了哪些进展成效?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另外,我们了解到,目前2025年示范区和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与以往相比,此次示范区和实践创新基地的要求有哪些新的变化?
张玉军:感谢您的提问与关注。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经中央批准,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7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共命名了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地区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如同一颗颗种子深植在祖国大地上,让生态文明理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首先,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在创建工作中,坚持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硬杠杠,示范区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普遍在省内名列前茅。同时,将近一半的“两山”基地生态状况达到“优”级,生态“家底”越来越厚。
其次,绿色发展“持续领跑”。聚焦“双碳”目标,创建地区率先推动从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在各省也大都是领先水平。
第三,“两山”转化“路径更宽”。推动把好生态变成“金饭碗”,颜值变价值,引导各地依托生态优势,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凝练形成“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三种转化路径,以及生态补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金融等七种转化模式。
第四,制度创新“走出新路”。鼓励地方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进行探索,包括海南保亭创新“基础+治理+奖励”的补偿模式,水质达标率提升了25%;福建武夷山建立“两级流转”机制,带动旅游收入年增18%。还有像“积分银行”这些好的做法,有效调动了老百姓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今年,中央批准我部保留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示范创建项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部示范创建工作的肯定和重视。按照新要求,我们今年的遴选工作也有一些新变化:
首先,优化了指标。聚焦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优化调整了部分指标。市级指标更加侧重综合建设成效和前瞻性,县级指标更加侧重任务落实和农村环境整治。
第二,简化了程序。我们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管理规程进行了修订,取消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作为准入条件的相关要求,由原来的“规划引领”改为“指标导向”,进一步简化了程序,切实为基层减负。
第三,减少了频次。新的遴选工作,周期从一年调整为三年。延长周期实质上是减少频次,控制数量,优中选优,进一步提高创建的“含金量”,树立创建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四,加严了监管。施行全周期动态监管,在日常,出现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进行警告;对命名满六年的开展复核评估,进行“末位淘汰”。通过全周期监管,确保引领示范的持续性,不能让牌子一挂了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引领,是方向。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修改后的规程指标,开展新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遴选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推广,系统总结提炼典型经验,持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也欢迎媒体朋友们去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