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2019年,浙江温州的周先生无意中发现自己肛门旁长了一个小肿块,因为不疼不痒也未加理会,可后来发现这个肿块越长越大,直至破溃流脓,便去医院就诊,才得知自己是得了肛周脓肿。而让他难以预料的是,原本以为一次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在后期发展成肛瘘,术后更是反复发作,6年间大大小小接受了8次手术。
视觉中国
肛瘘反复发作,6年做了8次手术
“最开始都是去杭州做的手术。先是肛周脓肿做了切开引流手术,一年之后就复发了,当时也没有多想,还是去原来的医生那里,诊断为肛瘘又做了一次手术。但是再过一年又复发了。”周先生向记者坦言,路途奔波,再加上肿痛、流脓、潮湿瘙痒等肛周不适已经让他身心俱疲,而每次术后又都要有一个月以上的恢复期,一想到还要再次手术,内心已经接近“崩溃”。
无奈,2023年,周先生的肛门再次出现不适,疼痛难忍,为了方便治疗,他决定在当地医院就诊,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高位复杂性肛瘘,需要手术治疗。“23年我做了5次手术,那一年真的太煎熬了,一直不见好。后来还跑去广州找专家看,路费都花了将近2万元,最后手术还是没有做成。”
2025年5月,他在“病友”的推荐下来到了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寻求王业皇教授的帮助,这似乎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入院后,王教授对周先生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患者由于多次手术造成肛周疤痕畸形,肛管内瘘管走向错综复杂。经腔内超声检查显示肛瘘呈“后马蹄”形,病变侵犯位置较深,且最深处达肛提肌下缘,最终诊断为高位复杂性肛瘘。鉴于患者有多次手术史,肛门周围存在大面积疤痕,为最大限度保护保护括约肌功能,决定采用高位复杂性肛瘘挂线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手术中探查发现,患者肛周布满陈旧性疤痕组织,局部解剖结构紊乱,肛管直肠环明显僵硬。王教授在常规肛瘘手术基础上,首先对疤痕组织进行充分松解,随后沿复杂瘘管彻底清除病灶,清创过程中取出大量腐烂坏死组织,并在内口部位实施挂线处理。
手术一次性完成所有病灶的根治性处理,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发热、流脓等并发症,肛门排便功能正常,经过两周住院观察后,周先生顺利出院。为便于术后康复治疗,他选择在医院周边暂住,坚持每日来院接受专业创面换药护理。现患者术后两月余,伤口愈合进展良好,创面已由术后的18×8.0×4.0cm显著缩小至3.0×3.0×2.0cm大小。
“堵住”表面没有用,感染仍可在“暗中蔓延”
普通肛瘘就好比小树苗,只有一个树杈,但是复杂性肛瘘就像长大的树木,不仅高大,还有数不清的分枝。想要根治复杂性肛瘘确实不容易,因为瘘管往往不止一条,走向也众多,手术中感染灶清除不彻底,复发的可能性就增加。
“我们建议一旦发现肛周肿痛、流脓等症状,必须及时就医。”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肛肠科赵磊医生解释说,在肛周感染初期,可尝试保守治疗,但发展为肛周脓肿甚至肛瘘,则需果断手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有的患者在肛周脓肿破溃流脓后感到疼痛缓解,甚至发现表面的破溃愈合,就以为是肛瘘自愈了,其实肛瘘的根源在于肛管内反复感染,即使表面皮肤愈合,但内部感染灶还在,脓液会再次寻找‘出路’,可能在皮肤表面有新的创面,也可能感染向深处蔓延,引起更大范围的感染。”耽误治疗也可让单纯性肛瘘变为复杂性肛瘘,治疗难度增加,康复也需要更长时间。
术后护理要重视,谨防肛瘘玩起“障眼法”
想要治愈肛瘘,术后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肛瘘位置特殊,术后创面容易受到粪便污染,缝合后创面引流不畅,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所以需要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利于分泌物的引流和肉芽组织从内向外生长,让伤口底部重新长出“肉”来填满空腔。医生建议,肛瘘患者术后要在饮食、肛门局部清洁、换药等方面特别注意,防止肛瘘玩起“障眼法”,伤口假性愈合。
“术后需保持肛周创面清洁,排便后要清洗肛门,建议每天用中药坐浴,促进坏死组织排出,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饮食上也要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赵磊医生坦言,肛瘘完全愈合大多需要1-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建议患者在恢复期做过多的运动,以防刚长好的创面受到牵拉,延长愈合时间。但不要抗拒排便,正常的排便刺激能使肛门括约肌有效地收缩和舒张,防止肛门狭窄。
当然,肛瘘也不会搞“突袭”。当摸到肛门周围有硬结,出现肛门肿痛、分泌物增多、瘙痒等不适,可能已经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赵磊医生表示,肛瘘防治是一场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持久战,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食不当、反复腹泻等,以及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肛门部位血液循环不畅和肠道免疫力下降,从而为肛瘘的发生或复发创造条件。因此,需从运动、饮食、卫生等多方面综合管理,预防肛瘘及其复发。
通讯员 潘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