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王成栋 李志强
7月28日,当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的大熊猫在悠闲啃食鲜竹笋时,这一天将被载入大熊猫保护与栖息地发展的史册。
当天14时30分,在卧龙特区机关办公楼,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向阿坝州、汶川县移交卧龙特区的地方事务管理职责。至此,“大熊猫王国”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卧龙特区”)迎来历史性节点。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
卧龙特区地处阿坝州汶川县西南部,面积2000平方公里,辖卧龙镇、耿达镇,现有居民5000多人,拥有全球最为完整野生大熊猫栖息地。1983年3月,省政府批准设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承担辖区内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等职能,委托原林业厅(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代管。
这一刻,各方酝酿了近四年。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卧龙特区被纳入其中。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保护等级最高的一类,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栖息地跨区域一体化保护。特区现行地方事务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航拍卧龙特区 何海洋 摄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卧龙特区地方事务移交属地管理。此前,卧龙特区部分社会管理事务,如教育、卫生等民生事务,需省林业和草原局协调相关部门,再经省、州、县职能部门层层审批,“特区不特”权责困局越发明显。
职能移交现场,省林业和草原局、阿坝州与汶川县完成了地方事务职责移交。其中,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职务划归汶川县。普通公路职责移交阿坝州、汶川县。核心生态区的栖息地保护等生态保护等职能,交由即将组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分局统筹。卧龙特区管理机构暂由省林草局和阿坝州共同管理、以阿坝州管理为主。
42年来,卧龙特区见证了首次成功人工繁育大熊猫等历史性事件,至去年,卧龙特区内分布野生大熊猫149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万元以上,分别是1983年的近2倍和约172倍。“今后,卧龙将能更好汇聚各方保护与发展的力量,卧龙特区一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新跨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阿坝州和汶川县参与保护、社区发展的积极性将被进一步激活。后续设立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分局也能轻装上阵,更好聚焦生态保护的主责主业。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