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当村头古槐新枝拂过满载葡萄的货车,便知费县费城街道新刘庄村的葡萄又熟了。依托20余年的种植经验,该村紧紧把握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立足资源禀赋,将葡萄产业精心培育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
盛夏时节,新刘庄村一排排覆盖着透明防雨膜的葡萄棚整齐延伸,家家户户檐下的葡萄藤青翠欲滴,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果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观光。“现在这个棚里有熟稔、巨峰等3个品种,今年葡萄长得好,果子甜度高,早早就订出去了。”新刘庄村葡萄种植大户徐长勋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了8亩葡萄,长势喜人。谈到葡萄收益,他直言不愁销路,“几个早熟品种早已开始销售。其中,夏黑葡萄零售价每斤约15元,收益可观。”
“现在,全村葡萄种植面积逾600亩,带动1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及相关产业,年产量稳定在800吨左右,年产值突破千万元。”新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磊介绍,葡萄产业早已成为新刘庄村的经济支柱,村民也由外出务工逐步转变为就近就业、返乡创业。
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新刘庄村的葡萄种植也曾遭遇瓶颈。早期随着种植规模的盲目扩大,品种老化、销售模式单一等问题凸显,一度让村民对“葡萄村”的未来心生疑虑。“当时,确实有一些打退堂鼓的声音,但咱还能让种葡萄难倒吗?说什么也要给穷根动动土?”时任新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刘玉金下决心要把葡萄种出个名堂。
建农业示范园、建葡萄大棚、村民外出学习、专家进村指导……现如今,新刘庄村的葡萄品种迭代升级,村民个个成了葡萄种植好手。品质高了、销量多了,葡萄产业规模化效益日益显著。
葡萄产业要发展,模式要升级。新刘庄村“两委”多次征求党员、群众、老干部等群体意见,采取大户带散户、合作社带农户等方式,带动葡萄种植产业化发展。成立青龙山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统一种植技术指导、定期进行品质抽检,严格把控葡萄果品质量。
2021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迈出关键一步:募集资金240万元,建设了120个阳光玫瑰葡萄大棚,斥资15万元引进市场前景好的葡萄幼苗。同时,建立7个新品种示范园和10个简易避雨栽培示范园。这一系列举措是主动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为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磊说:“葡萄附加值低,没有配套业态加持,消费者仅仅是到村购买,体验非常单一,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葡萄种植延伸出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的消费链条,让新刘庄村由单一业态向多元业态转移。”
说干就干,在村内大街小巷建设3000多米沿街葡萄架,让人在村里走,如在画中行;建设7个葡萄观光采摘园,吸引游客前来采摘游玩。另一方面,举办葡萄采摘节、擂台赛,提升“葡萄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以节促农、以节兴旅的农文旅融合业态。
如今,新刘庄的土地里生长着阳光玫瑰、黑美人、尼娜皇后、蓝宝石等20多个葡萄品种,注册的“刘家河”“冠汁苑”商标,双双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葡萄藤下,新刘庄村正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袁文潇 通讯员 崔芳
来源:琅琊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