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我们是谁?我们文化的根在哪里?不妨走进历史深处,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物证,透过五次重要的相遇,来了解中华民族的演进轨迹。
一是大米和小米的相遇。
在南方,距今1.3万年至1万年的玉蟾岩遗址、甑皮岩遗址出土了稻的植硅体,上山遗址出土了栽培稻。在北方,东胡林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至9000年的炭化粟和黍,兴隆沟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籽粒。
之后,稻作农业向北传播到淮河下游地区,粟作农业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燕山南北得到普及,逐步奠定了“南稻北粟”的农业分布格局。
二是玉文化和龙文化的相遇。
玉文化伴随龙文化开始扩散、传播,路线大体呈现“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的趋势,并在距今4000年之际大体上遍布整个中国。从接受玉和龙开始,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就开始萌芽、生长。
三是华山玫瑰和燕山龙的相遇。
有研究提出,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区系:一是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其标志是玫瑰花,包括枝、叶、蕾、冠或仅花冠等;二是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其标志是龙或龙鳞。龙与玫瑰相遇的过程,有裂变,有撞击,有融合。在6000年前华山玫瑰和燕山龙相遇的时代,催生了中华民族总根系的“直根”。
四是山和水的相遇。
北从兴安岭,南至南岭,东到大海,西到青藏高原,中华民族一直在用自身力量改善地理条件。万里长城、灵渠、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将中华大地上的山山水水连接起来。
穿越山水,“中华化”成为历史主流。一直到秦汉时期打通关隘、修建道路、活跃关市,终将彼此分割的几大经济区域整合为一个大经济共同体,“自在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五是东西南北文字的相遇。
陕西宝鸡发现的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器底铭文中出现的“宅兹中国”,表达了王城要建立在国家中央的意愿。从《史记》记载的“五帝时代”,经夏商周至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历代王城均在大中原地区。随着中国经济中心东移,宋代以后王朝建都北京,仍体现了择中立国的传统与理念。
秦朝建立后,“书同文”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向内凝聚。各地文字符号的相遇,催生形成经学和史学传统。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凸显,诸子百家共享一个统一的精神谱系。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
原标题:《学林随笔|翁淮南:华山玫瑰和燕山龙的相遇》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翁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