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在周一的晨光熹微中,乘高铁从上海虹桥站出发,在周五的日暮黄昏中,从合肥南站返程。两年半来,这趟穿梭于上海与合肥之间的往返旅途,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下称上海曙光医院)很多临床骨干和管理干部的“周常”。与此对应,安徽的医生也踏上了去上海曙光医院进修的路。
这场还在持续的双城奔赴,成为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下称曙光安徽医院)建设的生动注脚。
“两年半来,医院门急诊量较建设前增幅超123%,住院人次、手术人次明显提升。最令人欣慰的还是区域患者外转率的下降。”曙光安徽医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瞿惠燕表示,这意味着医院的建设愿景已经初步实现——发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效应,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减少跨省、跨区域就医。
搭平台强强联合筑高地
2022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获批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自此,在江淮大地,一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曙光”日渐明亮。
这是安徽省首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输出单位为上海曙光医院,依托单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安中医一附院)。两家医院都是各自区域的行业翘楚,强强联手更彰显了曙光安徽医院建设的重要性。
2023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上海曙光医院及安中医一附院三方共同签订了《共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协议书》,曙光安徽医院在安中医一附院西区的基础上正式开工,以整体托管的形式进行建设。
安徽省委省政府、合肥市委市政府也对医院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建设用地、财政资金、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与政策支持。项目计划在建设周期内新建集门诊、住院、医技等一体的医疗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39万平方米,规划总床位1000张,核定人员编制1200个。
按照“边运行边建设”的要求,曙光安徽医院投入运营。在保留安中医一附院西区人员的基础上,上海曙光医院先期选派了肝病科、肾病科、骨伤科、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呼吸科、中医内科等优势专科业务骨干入皖开设专家门诊。
“在两年多来的建设中,曙光安徽医院党委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强引领党业融合’路径,将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由上海曙光医院引入到曙光安徽医院,实现管理、技术、品牌三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曙光安徽医院党委书记张永先表示。
建学科疗效是硬道理
临床诊疗水平是判断一家医院实力是否过硬的“金指标”。而要提升曙光安徽医院的临床诊疗水平,技术平移是当务之急。
“技术平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从优势学科入手,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医院的路径,带动其他学科发展。”上海曙光医院党委副书记、肝病科学术带头人,曙光安徽医院总院长高月求说。
今年上海曙光医院连续六年获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最高等级A+,其“王牌”科室肝病科也成为曙光安徽医院重要的学科发展方向。
王灵台名医工作室和高月求名医工作室落户曙光安徽医院,顶尖专家的传帮带对科室医生的诊疗能力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上海曙光医院肝病科的技术实现了向安徽的平移。
曙光安徽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李明远见证了这一过程:“以我自己为例,中医诊疗理念的升级是最大收获。以往我们治疗肝病主要以‘湿热瘀毒’为核心病机。上海专家入驻后,将‘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的病机认识和“补益脾肾辅以清热利湿”的治疗思路传授给我们,帮助我们在临床中更好地阻断肝病向肝纤维化发展,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脑病科。上海曙光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潘卫东的入驻,迅速填补了曙光安徽医院在渐冻症领域治疗的空白,也带动了脑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潘卫东将上海的成熟治疗经验技术带到安徽,采用温阳补肾的火针疗法、中药敷贴等外治疗法治疗渐冻症取得显著疗效。潘卫东也将这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曙光安徽医院的年轻医生,不仅临床带教,还带着他们参加学术会议,指导他们开展科研工作,发表了科室首篇SCI论文。
“现在的节奏还不错。”潘卫东表示,未来还将持续向科室输出来自上海的优质临床技术和科研资源,让科室发展的步伐更快一些。
经过两年半建设,医院肝病科、推拿科、康复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脑病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培育项目等。
“曙光安徽医院作为三级中医医院,中医内涵建设必然是重中之重,西医诊疗能力建设我们也没有落下。”瞿惠燕告诉记者,医院将泌尿外科从普外科中分化出来独立建科,开始开展泌尿结石、膀胱癌的手术治疗;还引进了智能仿生介入治疗系统(DSA)、射频消融仪、人工肝、3.0TMRI、160排CT等先进诊疗设备。
强队伍人才是硬支撑
能力提升关键在人。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输出单位,上海曙光医院可谓是掏出了人才“家底”。
曙光安徽医院门诊大厅的墙上展示了上海曙光医院在这里出诊的专家名单,其中主任医师级别的就有14位。
“目前,上海曙光医院常驻这里的专家有40余人,超过国家要求的‘派出专家占输出医院医生总数10%’的标准要求。而且我们都是把上海的核心力量、骨干力量派过来,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曙光安徽医院建好建强。”瞿惠燕说。
“这些上海专家非常辛苦,为了能兼顾安徽和上海两边的患者,他们很多人周五回上海后放弃周末休息继续出诊,一周七天连轴转。有的上海专家为了更好地服务安徽患者,甚至举家搬迁到合肥。”瞿惠燕说。
除了让上海专家“沉下来”,曙光安徽医院也积极组织轮训工作,让安徽的员工“走上去”,计划3年内完成全院600余名员工的轮训,涵盖临床、护理、管理等岗位。截至目前,已开展22批次共300余人次的轮训。
曙光安徽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医师钟科在上海曙光医院进修了3个月,收获颇丰:“在上海,我们有机会向顶尖专家学习,接触先进的治疗理念和先进技术,比如机器人手术,这对我们开阔视野、提升技术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为了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瞿惠燕还对医院的绩效考核进行改革。
“我们对临床人员的考核更加突出效能导向而不是规模导向,在绩效考核中更强调难度系数、中医药使用率、服务量等指标,而不是单纯去看科室有多大规模的业务量。引导临床人员更加关注技术、疗效和服务患者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瞿惠燕介绍。
此外,医院在绩效改革中凸显“行政服务临床”的理念,打破行政人员吃“大锅饭”的绩效模式,引入行政主管考核评价体系,将业务部门对行政部门的满意度列入考核评价指标。如此,行政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收入水平直接挂钩。改革后,医院业务部门对行政部门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满意度明显提高。
未来,曙光安徽医院将继续聚焦建设国内一流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中医医院目标,全面完善和提升安徽省中医学科整体水平,推进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