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内部招生名额”“你获得了一笔奖学金”……目前,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仍在进行中,各类招生陷阱也随之出现。近日,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总结了多种“套路”,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擦亮双眼,增强防范意识,谨防招生陷阱。
陷阱一:收到“李鬼”通知书
“我考上本科了!”考生和家长们收到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可能是“李鬼”版本的。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对“全日制本科”的执念,故意将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入学通知书,包装成本科录取通知书的模样。待到缴费入学,家长才惊觉孩子踏入的并非憧憬中的全日制大学校园。
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提示,填报志愿后,考生应及时通过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的系统导航—录取查询—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信息查询栏目,查看自己的录取状态。收到不请自来的录取通知书,考生和家长可以直接向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咨询,切勿被“本科录取”的虚名蒙蔽。
陷阱二:花钱就能破格补录
“我有关系,能帮你家孩子争取到补录名额,就是得花点钱。”高考分数不理想的家庭,往往容易被这类话语击中。不法分子或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或伪造教育局工作证件,声称手握“内部指标”“计划外名额”,能实现“低分高录”“破格补录”或“调剂到更好专业”。
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提示: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未经有关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计划外名额”。此外,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都属于诈骗。
陷阱三:天降 “奖学金”
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冒充教育部门、学校等的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等为名,诱导考生提供银行卡信息,或要求支付“手续费”“激活费”,甚至指引考生到ATM机进行“收款操作”,实则是将钱款转入骗子账户。
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提示,国家相关的资助政策向来公开透明,一般通过学校或官方指定平台办理,不会要求通过网络转账、ATM操作或预先缴费。考生及家长如果接到类似电话时,应及时拨打高校等官方电话进行核实,切勿在领取款项前缴纳任何费用,也不要向他人提供任何验证码。
陷阱四:“内部数据”精准填报
“高考志愿规划师”通过宣传“XX高校录取分数线大幅下降”“XX专业爆冷无人报”等不实信息,声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精准匹配院校,从而收取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额服务费。但他们提供的往往是错误的政策解读、不实的录取信息,容易误导考生填报志愿。
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提醒,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每年都会公布高考成绩统计数据、高校录取分数等,才是志愿填报的权威官方数据,市面上的任何咨询机构都没有“内部数据”,考生可登录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或通过“柳园清风”微信公众号,查询相关权威信息。
陷阱五:“军校特招包分配”
“军校特招名额,毕业后包分配,还能入军籍。”部分不法分子瞄准家长对军校的向往,谎称有军队院校“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名额,许诺优厚待遇,诱导家长缴纳高额“培养费”。
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提示,军校招生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必须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在提前批录取;考生需通过高考、政治考核、军事体检、面试等多重关卡,全程公开透明,不存在“内部特招”“花钱买军籍”的情况。
陷阱六:“无门槛”出国留学
不法分子抓住考生失落心理,推销“免语言成绩”“低分直录”等留学项目,他们声称可进入的“海外名校”,实际是未获认证的“野鸡大学”或资质存疑的机构,收取高额中介费和保证金后便杳无音信。
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提示,考生选择留学前,可登录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核实中介是否具有相关资质,并确认目标院校是否在教育部公布的海外正规高校名单中。对于“无门槛入学”“百分百录取”等不符合常理的宣传,要保持高度警惕;同时,仔细审查留学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避免因合同漏洞导致权益受损。
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特别提示,高考招生季是信息诈骗的高发期,考生和家长需格外注意个人信息保护。高考准考证、身份证、考生号及密码、成绩单、志愿填报表、录取通知书等敏感信息,切勿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公开,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精准诈骗。
在征集志愿填报、投档及录取期间,考生如有招生录取方面的疑问,可在工作时间(8:00—12:00,15:00—18:00)拨打电话或到现场咨询。咨询电话:0771-5337942、0771-5337943;现场咨询地址:南宁市青秀区柳园路6号咨询服务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