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岭市银州区居然社区和北宁社区,54岁的韩明有一串亲切的称呼:“老韩”“小韩子”,还有老人直接唤他“警察儿子”。这位铁岭市公安局银州分局铁西派出所教导员,用13年从警生涯的点滴坚守,从最初走访时的“敲门无人应”,变成了如今居民心中最信赖的“实在亲戚”。
用脚步丈量出的“社区活地图”
2012年,从部队转业的韩明走进铁岭市公安局铁西分局居然警务室,接过了近两平方公里复杂辖区的守护责任。流动人口多、治安情况杂,他深知“熟门熟路”才是服务群众的根基。
“守在基层,就得和群众贴得近一点,再近一点。”抱着这份初心,他每天处理完警务室事务,就骑上电动车穿梭在街头巷尾。从最初敲不开门的“闭门羹”,到后来居民主动拉他进屋“唠家常”,他硬是用整整两年时间,踏遍了辖区每一户人家的门槛。
谁家几口人、哪家有困难、哪个角落存隐患,他都了然于心。居民们由衷地称他为社区“活地图”“百事通”。13年来,他累计帮助群众办理各类证明证件1000余件,主动救助帮扶群众近千人。他的手机号成了居民们的“求助热线”,十多个社区微信群成为他与群众全天候沟通的“连心桥”。
邻里矛盾的“和解剂”
社区平安的“定心丸”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是他的口头禅。
社区生活琐碎,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引发矛盾。韩明深谙“和为贵”的道理,始终将调处纠纷、维护和谐视为分内事。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邻里间有摩擦的苗头,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他耐心倾听、用心调解,善于发动老党员、志愿者和网格员的力量,合力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他的调解秘诀简单有效:“实实在在给人家解决问题,用真心换真情。”
面对一位独居老人因长期囤垃圾引发的邻里强烈不满与安全隐患这一棘手难题,韩明毫不推诿。他联合社区干部,找到老人亲属,一次次登门劝导、协调,凭借真心和耐心,他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感激不已的居民为他送上写有“社区好民警,百姓贴心人”的锦旗。
多年来,经他手成功调处的矛盾纠纷多达900余起,有效消除了大量风险隐患。“有事儿就找韩警官”“韩警官来了就好办”成为居民对他公正形象的认可,他也成了社区平安稳定的“定心丸”。
自掏积蓄暖民心
他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在韩明的心里,始终装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生活困难的街坊。他总是“热心肠”地把群众的难处当成自己的难处。
2012年底,初到社区的他在走访中发现了独居的韩大娘。老人身患脑梗、心梗等多种疾病,生活艰难。自此,韩大娘成了他心底最深的牵挂。一有空闲,他就去帮老人收拾家务、买米买面;每年入冬前,买煤买柴、换窗户、钉塑料布成了他的固定任务;逢年过节,总不忘为韩大娘添置新衣。韩大娘几次在家中病倒,都是韩明及时发现并送医救治。整整十余年的悉心照料,老人感动地把家门钥匙交给韩明保管,视他为最可依赖的“警察儿子”。
2024年1月的一个深夜,刚回家的韩明接到韩大娘电话感觉不妙,立刻赶到她家中,发现老人已蜷缩在地。紧急送医后虽短暂好转,但老人状况随后持续恶化。韩明坚持每日探望,陪伴老人走过最后时光。69岁的韩大娘临终前,依然亲切地唤他“警察儿子”。
13年来,韩明默默帮扶困难群众60余人(户),累计投入个人积蓄5万余元。
从警13年,韩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评“辽宁省人民满意民警”等多项荣誉,但他最珍视的,是居民那句“你是我们的实在亲戚”。
本报记者 赵天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