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张志炜
“竹海深处飘来畲族民歌,直播镜头里跃动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书法教室墨香氤氲着理论智慧……”盛夏时节的湖州,文化特派员的身影持续活跃在乡村大地,将优秀文化带到田间地头,为乡村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艺术气息。
去年6月,我市召开文化特派员工作部署会,77名文化特派员如同蒲公英种子,飘向湖州大地的阡陌乡野,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
截至今年6月底,文化特派员已开展理论宣讲641场、文化服务活动1157次,组建基层文化队伍161支,促进派驻地增收4600.52万元。形成了“余村研学”线上服务平台、“禹悦东港”国学馆、“稻田村咖”等一批可感可及的阶段性成果。
发掘本土文化基因
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是千年古村落,拥有“世界丝绸之源”和“世界乡村旅游小镇”两张金名片,文化资源丰富。
带着给派驻地文化建设“把脉问诊”的任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省级文化特派员陈楠江跑遍了全村。青山碧水间,他感慨:“钱山漾文化遗址、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双源馆、刺绣工坊……古村里一个个点位宛如一串文化明珠,我要做的就是串珠成链,点亮文化地标。”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和陈楠江一样,文化特派员们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
村里最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啥?村史馆建得如何?文化礼堂一个月举办几场活动?群众的参与度、认同感、获得感如何……街头巷尾、走访调研,一遍一遍跑下来,不少文化特派员都把准了“脉”,找到了思路。
比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是近代书法大家沈尹默的故里,文化特派员谈铮渭带领团队挖掘沈尹默书法艺术与教育思想,将书法元素融入竹编、丝绸等非遗工艺,推出《给沈尹默的一封信》微短剧。文化特派员旷柏合将宋韵服饰文化与德清县钟管镇蠡山村传统建筑结合,打造“蠡尘轩”汉服共富工坊,集摄影、制作、直播于一体,通过“汉服+旅游”经济活化古村巷道。文化特派员杨子团队与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专家合作,为南太湖新区凤凰街道陈板桥村量身打造了一首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村歌……
文化特派员们深耕乡村肌理,一堵斑驳的乡村老墙,一场非遗技艺的表演,都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文化IP。一年以来,全市77位文化特派员,潜心挖掘、精心整理、聚成合力,唤醒了这些沉睡的精神财富。
架起文化惠民桥梁
“小朋友们,准备好开启今天的欢乐之旅了吗?”日前,在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杨家庄村的暑托班里,市少年宫社团部部长毛金艳俯身与孩子们击掌。成为文化特派员以来,她精心策划开设了公益课堂、书画展览等常规活动,更结合乡村实际,设计了研学走访、非遗体验等特色项目,为乡村孩子打造了一段趣味满满的成长时光。
文化特派员是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一座重要桥梁。去年以来,我市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送文化”,基于当地历史底蕴、地域风情,开展各类文化项目,激活乡土文化活力,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与群众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文化特派员屈乐尧从创业者变身为“新村民”,建设乡村音乐博物馆,吸引500名大学生实习实践,让安吉县上墅村成为原创音乐基地。文化特派员许要武分类培养摄影队伍,为长兴县周吴岕村老人、妇女开设手机摄影基础班,培训120人次;为青年村民开设单反相机进阶班,培育3名“乡土摄影师”。文化特派员金晓依在南浔区的5所小学里同时开出“南浔探索”系列民艺创新课程,包含水乡凸轮机、江南桥梁、民居夯土墙、湖笔等特色“在地文化”,课程设计既有历史知识,也有实践制作……
为了让文化特派员制度更好发挥作用,我市还积极建立“政府引导+专业赋能+广泛参与”模式,推动形成“服务一个村、提升一个镇、带动培养一支队伍”的乘数效应。市县有关部门积极帮助文化特派员谋划推进项目,众多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各类文化惠民成果从“点上开花”迈向“全域绽放”。
讲好乡村发展故事
项目,是推动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核心载体。好的文化项目既“富脑袋”又“富口袋”,带给乡村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其中,文化特派员们的作用,就是串起千丝万缕的那枚“针”,用一个个创意文化项目,一头串起传承历史的“纵线”,一头串起乡村经济的“横线”,共同编织出乡村共富的“锦缎”。
安吉县溪龙乡以白茶闻名,但过去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制茶技艺面临断代风险。文化特派员陈达有开办非遗工坊,手把手教授传统采摘手法、摊青技巧和炭火烘焙工艺,并引入现代品控标准,提升茶叶品质。同时,他还积极对接文旅部门,在溪龙乡打造“白茶非遗体验游”,游客可以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的全过程,甚至定制专属茶器。
如今,溪龙乡已有50多名村民获得初级制茶师资格,部分人还成立了小型合作社,年收入增长近30%。2024年,溪龙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0%,其中非遗体验项目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
特派员们始终秉持“接地气、摸实情”的工作方法,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整合外部优势力量,让文化项目既接乡土地气,又具市场活力。
文化特派员钱晓强依托德清县东衡村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文化场景,今年一季度,当地酒店吸引游客超5000人次,春节期间73间客房持续爆满,预计年增收70万元。文化特派员周钰凡为吴兴妙西镇黄桃产业设计“妙小桃”原创IP形象,打造融合文化+产业+旅游的全链生态。文化特派员马卫平以长兴岕里婚俗文化为核心,通过优化沿线婚俗文化氛围、设计制作特色婚俗文化伴手礼、引入婚庆公司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把“岕里婚庆”项目打造成长兴首个“婚俗文化基地”,该项目已为方岩村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一个个文化项目,成为旅游引流的 “钥匙”、村集体增收的 “密码”,文化产业在结出了经济果实的同时,也让文脉的根越扎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