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陈立民
最近,浙江一些公务员表示,“现在迎接检查,只要汇报清楚就行,再也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制作PPT了,轻松了不少!”这一变化,源于浙江今年部署开展的“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此外,宁波一高校因花费财政资金制作非必要PPT被点名通报,从中不难看出浙江整治形式主义PPT的决心和力度。
浙江此举并非孤例,内蒙古呼伦贝尔扎赉诺尔区也明确规定“取消迎检视频和PPT”。PPT成为整治重点的背后,是令人头疼的基层负担之重与财政浪费之弊。不少机关单位的公务员都深有体会,开会迎检、年终述职时,PPT已从“辅助工具”异化为“硬性标配”。有人吐槽,为了让一页页幻灯片有“高级感”,不得不熬夜调字体、改配色、加转场。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审美内卷”正在逐渐吞噬公共资源:一页PPT外包要花三四百元,3分钟汇报能花掉数千元,某些宣传视频甚至可能“烧”掉十几万元。那些精心设计的动画、反复打磨的排版,实际上就是给政绩套上的“美颜滤镜”;而那些被挤占的财政资金,本可用于更多民生实事。
“滤镜”之所以盛行,根子还是作风虚浮和政绩观的错位。在一些地方,“PPT做得好”比“活干得好”更受肯定,“汇报有亮点”比“群众有笑脸”更被看重,这样的生态下,自然有人在“镜头语言”上大做文章。就像有些地方搞招商,不琢磨产业配套,而是先拍一部“堪比电影”的宣传片;有些部门做民生工作总结,不聚焦群众增收,而是先花精力做数据动画。这种“向上展示”优于“向下服务”的逻辑,让工作重心从“怎么办”偏移到“如何秀”,最终形成“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演得好”的怪象。
整治“政绩滤镜依赖症”,绝非“一刀切”否定PPT,而是要打破“以形代实”的歪曲逻辑。技术工具本身没有原罪,关键在于识别哪些用来博眼球、搞“数字表演”,哪些是真正有助于工作推进的合理需要。一些相对复杂的项目汇报,或需要简明扼要释放信息的政策解读、警示教育中,通过图表、PPT、视频等形式,确实能使内容传达更加直观有效;但在日常会议、常规检查中非要搞“视觉盛宴”,就成了典型的形式主义。据了解,亚马逊就明确禁止使用PPT,要求用6页以内、简洁直接的备忘录来推动讨论,不少基层单位现在也用“口头汇报+原始台账”替代“花样演示”。这些举措都证明,砍掉“非必要形式”,工作效率反而变得更高。
PPT不经意间成为形式主义和内卷之风的隐喻,但刹住形式主义,核心并不在于PPT,而在于重构政绩评价的“取景框”。腾讯公关总监的点评一针见血:“还是要刹住汇报风,否则禁了PPT,还有Word、邮件,甚至创作型诗歌。”的确,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其根治亦非一时之功。若评价标准不变,“滤镜”总会换种形式出现。如果“镜头”能从汇报材料转向田间地头,更看重“群众满意度”而非“PPT精美度”,更关注“工作完成量”而非“视频播放量”,自然没人再为打造“滤镜”而劳心费神。
政绩从来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刻在群众口碑里的印记。浙江整治PPT的行动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戳中了“重形式轻实效”的痛点。彻底打破“唯汇报论英雄”的扭曲生态,让“为民办实事”成为干部考核的硬指标,才能让干部从“花架子”中解脱,真正俯身听民声、解民忧。而这,正是整治PPT行动背后,更值得期待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