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打磨一个水槽洗碗机,总共需要1.3万多个动作,八边八角共有10多道工序,每一台水槽洗碗机出厂时的打磨误差都要控制在0.2毫米以内,相当于两张A4纸叠起来的厚度。这个精度,目前没有机器可以做到,浙江省宁波市劳动模范、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洗碗机打磨班班长刘永泉却带着打磨班的师傅做到了。
而就在10多年之前,刘永泉还在江西鄱阳湖打渔,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渔民到工匠,刘永泉凭借讨教、自学、创新,“磨”出了技能成才之路。
从打渔到打磨
2007年,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刚过完34岁生日的刘永泉决定告别风雨中漂泊的生活,离开家乡来到宁波打拼。在老乡介绍下,他入职方太公司,成为一名打磨工。
彼时,精加工车间有五六十名员工,其中负责焊接和打磨的工人有20多位。毫无经验的刘永泉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将每位职工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工作过程中,他不断摸索,一点点试验,主动创新,将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技能转化为自己的专业能力。
当时,有一位带教师傅对刘永泉说:“打磨产品不仅要做到精致,还要进一步琢磨产品。”
“琢磨什么?”刘永泉有些不解。
“这得你自己去领悟。想明白了,你就成功了。”师傅回答说。
如今,在生产一线历练多年的刘永泉已经能够给出答案:“要赋予产品灵魂,甚至要投入情感。”
在生产车间,每一台需要手工打磨的水槽洗碗机都会印上蓝色墨印,用于追溯产品信息。此前印的是“检验1”“检验2”,在刘永泉“变问责为激励”的建议下,现在的墨印变成了“匠+姓”,比如,刘永泉的印章就是“匠刘”。
在刘永泉看来,印章是赋予产品灵魂的一种仪式感,能让每位打磨师傅更加专注、用心,也能让他们获得实现价值的成就感。
“磨”出高端水槽洗碗机
2014年,公司任命刘永泉组建全新的打磨班组,并由他来打样一台高端水槽洗碗机。第一代水槽洗碗机有八边八角,八边总长3.2米,边宽1.2毫米。如何保证每条边、每个角打磨得均匀一致,成为摆在工匠、工程师、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工程师认为,洗碗机的四边采用圆角设计,四角圆弧相接,可以采用与抽油烟机相同的处理工艺。而刘永泉却坚持,作为新的厨电产品,洗碗机应该有新的工艺,他提出采用直边菱角45度分线处理工艺。然而,这种工艺要求很高,特别是焊缝无差异难以保证,因此工艺团队一时间难以同意这一方案。
为了实现焊缝的一致性,刘永泉从工具和耗材开始试验,前后历经半年时间,终于打磨出一台符合上市要求的样机。“机械打磨的纹路,顾客一眼就能看出来,经过人工细抛后,呈现出的是材质的天然纹理,这是机械无法替代的。”
第一代水槽洗碗机凭借精致的外观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为企业冲击洗碗机高端市场迈出了第一步。
与时俱进带出打磨工匠
纯手工打磨产品的经历,让刘永泉有了带出一支打磨团队的想法。为了将自己的技能倾囊相授,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沉在打磨现场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一次培训学徒时,培训时间只有15天,考试不合格,就无法拿到上岗资格证,有一位学徒却一直跟不上学习进度。“看得出来,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刘永泉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
随后,他花了几天时间研究,摸索出一套“理论+模拟实操”的新教学模式,不仅让新人更快上手,还将上岗周期从原本的15天缩短至7天。在刘永泉带领下,班组成员的技能人才占比达到83%。
今年是刘永泉入企工作的第18年,随着自动化技术发展,传统生产模式亟须升级。刘永泉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主动承担了众多科研课题,持续研究工艺突破。
刘永泉说,近几年最直观的变化是自动化设备的迭代升级,原先焊缝处理是纯手工作业,需要使用多种电动工具和气动工具,还涉及几十种规格的打磨磨料,现在部分人工作业已经实现机器替代,“打磨工序的机器替代率从70%提升到了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