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游客们正在古蜀道金牛道拦马墙段徒步。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成都琴台故径。图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成都武侯祠大庙会国潮灯展。图据武侯发布
□刘火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三月初三,九陇(今彭州)县令柳太易设宴招待客人,其中一位叫王勃,一位叫卢照邻。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当时便为天下人称颂。卢说“喜居王后,耻在骆前”。也就是说,他卢照邻服王勃,但排在杨炯之后或排在骆宾王之前,都是他卢照邻的耻辱。谁会想到,王勃、卢照邻竟在距京城天远地远的蜀地九陇县相遇?其时,王勃初次入蜀,卢照邻第三次准备出蜀。两位初唐才子会聚于蜀地,且都留下诗文,可以说,这是蜀地文化史上的精彩一页。
1
卢照邻入蜀的第一感觉就是“险”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时年22岁的卢照邻,作为邓王李元裕(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幕府文员随邓王奉使益州。出发去钟阳驿(今绵阳西南三十里)时,卢写下《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诗的开头写道:“跻险方未夷,乘春聊骋望。”那时,李白还没有出世,自然没有《蜀道难》。但是卢照邻入蜀的第一感觉就是“险”,跻险”就是登险,登险即可望高,望高即可遍见山峦与河流。这可能是诗人的某种遥望和联想,真正到了蜀地,诗人感受更深。这就是《入秦川界》: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此诗虽然没有《蜀道难》那般磅礴大气,但是“长无极”与“望不穷”的山川地貌,开拓了诗人眼界,震撼了诗人心灵。
2
他写出了成都锦里元宵观灯之盛
益州,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蚕丛、鱼凫、杜宇、三星堆、金沙遗址不论,有了文字记载或大一统前后,蜀地因李冰入蜀治水、汉文翁入蜀办学,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卢照邻《文翁讲堂》的“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相如琴台》的“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石镜寺》的“古墓芙蓉塔,神铭松柏烟”等,就是诗人对蜀地文化的由衷赞美。
“锦里”“芙蓉”都是成都的标识。虽然卢照邻的后辈杜甫用这些词来为成都定位,但是可以肯定地讲,卢诗中的“锦里”“芙蓉”极有可能是成都进入唐诗最早的标识。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中“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更是将成都锦里元宵观灯的气派写得无与伦比。
3 60
首入蜀诗赞美蜀地山川人文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因邓王移调襄州,卢照邻随之出蜀。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因邓王举荐,卢照邻入京,随后外放新都县尉,二次入蜀。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卢照邻因州举入京,第二次出蜀。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卢照邻第三次入蜀。
由于有了第一次入蜀,且第二次、第三次入蜀不再是邓王幕府文员,而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地方官员,卢照邻有了更多机会与地方接触。《元日述怀》《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还京赠别》《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同临津纪明府孤雁》《宴梓州南亭得池字》《赠益府群官》等,皆为此时期所作。据治卢诗的学者任国绪统计,卢入蜀诗共有60首。《全唐诗》共录卢照邻诗103首。入蜀诗,占卢诗一半以上。这些诗,不仅是卢照邻对蜀地山川人文的赞美,也是卢照邻重构的蜀地风土和人文生机勃勃的图景。
4
“蜀道”一词多次在卢照邻诗里出现
第三次入蜀之后两年,卢照邻主动辞官,其后,他放浪于蜀地山水,也因此有了王勃与卢照邻的九陇聚会。然后,卢照邻开始起程返乡。他沿岷江顺流而下,经宜宾、重庆、三峡出蜀。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到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卢照邻三进三出蜀地,一共十六年。
卢照邻无论在蜀与否,蜀地山川人文始终萦怀于心。仅仅是“蜀道”一词,就多次在他的诗里出现:丁年游蜀道、缄愁赴蜀道、关山悲蜀道、关梁蜀道难、蜀道五千中、遥思蜀道蜀桥人……
《五悲文》(《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是卢照邻最享有盛名的诗(赋)文之一。“遥思蜀道蜀桥人”就出自“五悲”之一的《悲昔游》。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
下一篇:链主提需求 上下游来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