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十九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的光影在河湟大地流转,镜头不仅捕捉着年轻创作者的灵感火花,更悄然与这片土地深处的文化根脉相遇。
在丹噶尔古城的皮绣展馆,一幅幅丹噶尔皮绣正以针线为笔、皮革为纸,诉说着一段跨越三千年的文化记忆。
这门可追溯至古羌时期的传统技艺,早在《史记·夏本纪》中便留下“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的记载,《图解山海经》里羌人靴子上的盘赞绣花纹,更印证着它与先民生活的紧密交织。西汉时关于“革履发明于西戎牧羊人”的传说,恰是其在岁月中演化的生动注脚。从远古羌人的皮革用具,到融入河湟文化肌理的丹噶尔皮绣,如今它既在非遗展台延续着针线里的传承,也在电影展的光影中与当代对话,让千年技艺在夏都的烟火里焕发新的生机。
前不久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让湟源丹噶尔皮绣“热”了起来!记者昨日再次走进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的湟源皮绣展馆,这里陈列的一件件皮绣展品浓缩成为湟源皮绣技艺的发展史。
“通过多民族文化的交流,皮绣也逐渐融会贯通了南北各地的绣法和技艺,形成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是湟源传统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工艺珍品。2013年,丹噶尔皮绣被列入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源县文化馆非遗办主任张薇介绍说。
在“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西宁市主场中,游客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湟源丹噶尔皮绣展馆琳琅满目的文创商品上,“非常精美”“绣工了得”阵阵赞美是对这项古老非遗传承保护最好的褒奖。
丹噶尔皮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海萍从小热爱皮绣,作为皮绣的第一批研发人员,冯海萍和另外几位合伙人创办了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就业培训基地、刺绣产业孵化中心和重要的刺绣品集散地,研制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收藏品、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等,将皮绣技艺传承、延续和发扬光大。
“丹噶尔皮绣采用牛、羊、兔、鼠等各种动物皮张,利用牛羊毛线和丝绣线,以盘赞绣的传统工艺,用手工千针万线绣制出历史典故、宗教人物、高原动物及花卉草木等,工艺独特、造型生动,具有丰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冯海萍说。
皮绣的绣制很特殊,因为没有经纬线所以不能出错,一旦绣错了再拆,整幅作品就会有瑕疵,这对绣娘的技艺要求非常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才能熟练掌握。
穿过展馆不远处是羌韵皮绣制作工坊,各民族的绣娘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一团团粗大的绣线线团,在绣娘们的手中穿针而过,一段线再分为几分之几的数段,又经过无数次的穿针,在平绣、网绣、盘金绣、拉锁绣等针法的熟练绣制下,浅绿色的草地颜色不断变化,由浅到深,色彩交替,形成了一望无际的画面看上去非常真实。
“我们要根据不同题材、不同物象、不同纹理、不同要求,运用各种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彩的绣线,构成各种优美的图像、花纹,再加上虚实结合、明暗对比,增强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丹噶尔皮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祁琴芳说。
绣品上那富有光泽的动物毛色、人物身上的艳丽服饰,光影的变化、生动的表情都在绣娘们丝线、棉线、毛线的交替中完成,并永久定格了下来。
近年来,湟源县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推行、社会积极参与保护体系,落实履约责任,稳步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各项工作。投入保护资金120余万元,逐步建立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体系和保护制度,成立了丹噶尔皮绣行业协会,在部分乡镇设立丹噶尔皮绣工坊,确定皮绣经纪人、发展皮绣农户、农户生产、公司加工包装、绣坊(房)展销,形成了“供+产+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助推了湟源皮绣产业的兴起。
采访中,冯海萍告诉记者,只有不断地了解皮绣的历史才会更加珍惜,才能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我们皮绣的历史是非常灿烂辉煌的,是值得每一个湟源人自豪骄傲的。今年我们在研发产品和培训绣娘上加大了力度,同时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和非遗手工体验基地,让皮绣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皮绣。”
为了拓宽发展渠道,围绕打造丹噶尔古城文化景区,发挥民族传统工艺在旅游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采用“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面向全县城镇下岗失业妇女、退休妇女、失地妇女、农牧区妇女进行皮绣手工技能培训,挖掘和传承河湟地区即将失传的湟源皮绣民间手工技艺,加强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民俗用品的开发、展示和加工,着力推进湟源皮绣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对弘扬青藏高原民族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今,湟源皮绣已成为青藏高原一张亮丽的名片,并形成产业走向市场,很多产品都远销国内外,尤其受到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关注和认可,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填补了中国刺绣类的一项空白。
(记者 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