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新闻记者 周建萍
巍巍昆仑,见证深情厚谊;滔滔黄河,诉说奋斗故事。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高度启动对口支援青海工作,15年来,在青海这片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雪域高原上,一批批援青干部跨越千山万水,带着党中央的殷切嘱托和援青省市、单位的深情厚谊,扎根高原,为青海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从首都北京到黄浦江畔,从江南水乡到齐鲁大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青干部怀揣同一个梦想,肩负同一份使命。他们告别繁华都市,远离亲人故土,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坚守、在艰苦条件下奋斗,用热血与担当浇灌雪域沃土,以实干与奉献书写援青答卷。
如今,第五批援青干部即将圆满完成使命,带着高原人民的深情厚谊踏上归程;第六批援青干部将满怀豪情壮志,接过对口支援的接力棒。这场跨越山海的深情接力,这场接续奋斗的时代征程,正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2022年7月以来,承载着6个援青省市、58家中央单位和中央企业的深情厚谊,第五批441名援青干部人才在“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融入青海,接续推进对口援青重大战略。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充分肯定了对口支援工作成效,并作出重要指示。同年9月,中央“组团式”支援工作推进会首次在青海召开。第五批干部援青期间,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先后纳入中央干部人才对口支援体系,青海成为同时开展“组团式”支援和“组团式”帮扶工作的省份。
3年来,全体援青干部人才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扎根高原、奉献青海,在新起点上推动对口援青工作向纵深发展,人员之多、力量之巨、领域之广前所未有,为青海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相继纳入中央‘组团式’支援范围,推动‘组团式’援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援青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从满足青海需求出发,各援青省市柔性选派了400余名服务期半年以上的援青干部人才,省内配套选派178名医生、60名教师作为“组团式”支援帮扶力量,推动产业、科技、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多种形式的支援工作形成合力,构建长期+短期、省外+省内、计划内+计划外等方式相结合的选派工作格局。
随着选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援青队伍不断优化壮大,全省每年有近千名各种类型的援青干部人才持续支援青海,为各项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扎根高原:
用脚步丈量深厚民情
“‘组团式’援青工作是近年来援青工作新的增长点,开辟出一条加快青海医疗、教育等民生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已成为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怀并惠及青海各族群众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省援青办工作人员说。
援青干部们深知,只有真正贴近群众,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
北京援青医生王彬初到玉树市因高原反应彻夜难眠,但他依然带领团队完成多项高难度手术,创建高原疼痛门诊,以“师带徒”模式培养本土医疗力量,让先进技术在此落地生根;
山东教师陈磊在刚察县开发“会跳舞的米粒”实验,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可感,更在幼小心灵中播下“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火种;
上海干部金春早走遍达日县33个村,将牦牛绒原料价值提升20倍。上海援青创建的“沪果优品”品牌,让上海市民不仅能从线下超市等渠道买到果洛美食,线上商城还可以“一键到家”。
这样的故事,在青海各地不断发生。援青干部们用脚步丈量高原,用真心换取信任。
前不久,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年轻的护士长梅朵娴熟地操作着呼吸机。几年前,她还是一名面对早产儿护理都会紧张的新手,如今,她能从容应对复杂的重症监护任务。“这台设备是北京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用的。”看着仪器上的“北京捐赠”铭牌,她眼中闪烁着光芒。
当牦牛、藏羊、青稞等青海特色产品端上江苏人家的餐桌时,水蜜桃、蝴蝶兰、夏季草莓等江苏特产也在青海大地生根发芽。“自从种了菜薹后,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番,全家人干劲更足了。”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村民刘光福说。这幅东西部协作动人画卷的背后,正是援青团队用心搭建的产业金桥,更是两地携手书写的“山海情”新篇。
产业造血:
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离开之时,就是当地群众能凭双手创造幸福、让产业在高原生根抽枝、让发展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之日。”一名援青干部说。
时光轮转,一批批援青干部注重培育青海本土产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他们以产业“四地”建设为引领,推动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宏伟蓝图,3年投入对口援青资金55.46亿元,规划实施各领域项目1400余个,促进青海经济转型升级。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青海老百姓获得的一个个实惠——
3年来,各援青指挥部赴东部省市开展招商引资116场,招引绿色算力、清洁能源等领域重点项目200多个、紧缺人才2400余名。
2024年,援青省市的招商项目投资额就占到全省总额的60%,援青“五大电力集团”等央企持续加大对青投入力度,天合光能、阿特斯、红狮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青海,零碳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加快构建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图景。
省委组织部组建22个重点领域援青工作平台,各援青团队开展127个“小组团”援青项目,培育打造龙羊峡三文鱼、玉树牦牛肉、高原寒地小龙虾等数十个特色优势品牌,帮助推销更多高附加值、高认可度的青海产品。青海在援青6省市举办“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推动文旅产业全面升级,产品体系更加健全。2024年援青6省市来青游客数量达524.4万人,较2019年增长71%。
此外,帮扶团队还以放大综合效益为目标,持续拓展援青工作覆盖领域和受益范围。创新对口援青帮扶举措,组建绿色算力工作专班,举办绿色算力人才发展论坛,参与制定《青海省集聚绿色算力人才的十条措施》,积极对接联系81家绿色算力企业签订投资意向420.5亿元,落地投资已达147.3亿元,为加快发展青海绿色算力提供援青支撑。
民生提质:
“组团式”帮扶创奇迹
当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幸福的大门徐徐打开。受助地区群众的福祉日益增进,教育资源持续优化,医疗条件显著改善。
3年来,帮扶团队不断延伸教育援青工作链条,向有关部委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援青省市40所职业院校与青海省15所高职、中职院校建立结对关系,争取9所高校结对支援青海理工学院和青海职业技术大学,为这两所大学成功获批和升格做出贡献,形成涵盖高等院校、普通中学、中高职院校的教育援青工作新格局。
同时,加强高原医学研究工作,助力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将青海省人民医院纳入国家高原病医学中心建设单位,争取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开展支援,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根据受援医院、学校需求,精准选派38名援青院长、校长和省内外327名医疗教育人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缺口得到有效补充。将援青医生、教师由过去的零散选派转化为有机“组团”,充分发挥集合效应和后方资源优势,从工作理念、体制机制、专业能力等方面全面帮扶。
目前,青海省6州人民医院全部晋升为三级医院,特别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三级医院,填补了青藏高原唯一的地级市州没有三级医院的空白。14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院提前两年全部晋升二级甲等医院,20家州县“组团式”受援医院急危重症“五个中心”全部建成,门急诊量、住院人数和手术量均实现17%以上增长,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稳定在93%以上。14所受援高中克服生源质量降低、加分政策变化等困难,本科总体上线率提升至58%。
深度交融:
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援青不仅是经济支援,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在江源大地,援青干部与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心手相连、守望相助。他们共同见证了高原牧区的沧桑巨变,共同参与了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共同分享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从三江源头到柴达木盆地,从祁连山麓到河湟谷地,处处留下了援青干部奋斗的足迹,处处传颂着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全体援青干部人才中,近90%在高海拔县域工作,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用心用情团结群众,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等事关凝聚人心的工作,3年来累计结对帮扶困难儿童、困难群众4828名,免费救治先心病、白内障等患者3751名,让更多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同时,深入实施强基行动、育苗行动、润心行动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累计安排援青资金1.87亿元,实施55类民族“三交”项目,努力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上发挥优势。
省州县三级党政代表团与援青省市每年定期互访,为深化援受双方合作交流开启加速度。累计选送两万余名干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赴援青省市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推动文化宣传、民族巡演、青少年交流等系列“三交”活动,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援受双方干部群众互访学习更加频繁,文化交流互鉴更加深入。
当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后,曾经播撒的种子已结出累累硕果——目前,在加强交往交流中拉动当地消费提升,1.2万余名青海“拉面人”在援青省市站稳脚跟,各族群众之间、青海与援青省市之间越走越亲、越走越近,“五个认同”更加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薪火相传:
精神海拔的永恒丰碑
在72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大地上,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希望的种子,每一次坚守都诠释着初心的力量。援青干部们用脚步丈量青海的辽阔,用真情温暖雪域的寒冬,在高原实现个人价值。
三江源头铭谢意,雪域高原颂恩情。盛夏时节,在青海最美的季节里,各援青省市、中央单位精准做好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选派工作,中央办公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等11家中央单位首次选派援青干部人才加入第六批队伍,既是对15年援青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更是以“国家队”担当为高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在一棒接一棒的接力中愈发厚重,于一次又一次的传承里淬炼升华。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更是一次山海相连的共同成长。春秋更迭,援青工作早已从最初的单向输血,升华为东西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深度合作:兄弟省份带来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青海则回馈宝贵的生态智慧和绿色发展经验;援青干部们带走的是高原赋予的精神财富,留下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希望火种。
当我们站在巴颜喀拉山脉之巅,俯瞰约古宗列盆地中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黄河,恰似数千名援青干部的点滴付出,终将汇聚成推动青海发展的磅礴力量。
正如一位离任干部在日记中所写:“我们带走的是一生的牵挂,留下的是半生的骄傲。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远比我们付出的更多。”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援青干部与青海人民共同书写的故事,终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动人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