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希望上海观众看完《鼓楼那些事儿》走出剧场能会心一笑。”导演林熙越说。7月25日至27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鼓楼那些事儿》在黄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剧场连演3场,参加“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该剧由林熙越执导,刘端端领衔主演。
《鼓楼那些事儿》
“法庭部分作为主线内容不能少,胡同街里街坊的家长里短同样不能少,我们想展现多元复杂环境中人们的生活,这是这个城市和时代的缩影。”林熙越介绍,《鼓楼那些事儿》讲述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
剧中没有威严的法庭,而是呈现北京“鼓楼苑”社区人情冷暖。法官不再是穿着法袍、拿着法槌的传统形象,而是每天为老百姓解决家长里短的琐事。
《鼓楼那些事儿》
作为全国首部以“社区巡回法官”为主角的现实主义力作,《鼓楼那些事儿》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林熙越创新采用“多重叙事空间切换”,灯光模拟自然时间流转,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胡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融合京胡与现代电子乐的配乐,让市井律动直击心灵。
《鼓楼那些事儿》中,老住户因砍伐自家院里的香椿树而被告,知识分子夫妻为女儿教育问题而准备离婚,当事人因为发生剐蹭而大打出手,本应司法确认的房产继承却因某住户突然变卦而需要解决纠纷。
“剧中5个案件,都是老百姓生活里经常能遇到的事。”林熙越与剧组同事们在采风中发现,一位基层法官每年处理两三千个案件,需要极大的耐心,“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就是穿白衬衫、黑裤子、戴着眼镜的普通人,作为法学院毕业的高材生骑着电动车为群众排忧解难,没有那么大起大落的事儿,没有生老病死的强烈戏剧冲突。”
林熙越在《鼓楼那些事儿》展示市井烟火气,“北京是天南地北来的人组成的城市。社会发达了,经济腾飞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发展与变化?社区巡回法官一直在解决最繁杂细微的生活小事,让更多家庭能够不伤和气,通过协商方式达到和解。”
司法的温度于胡同炊烟间升腾,舞台灯光渐亮,葡萄藤影摇曳,石墩子、大槐树与胡同砖墙交织成老北京“鼓楼苑”社区。刘端端也曾走近了解真实的“背包法官”们的日常细节,比如说话方式、习惯性的肢体动作等,还亲身体验了重量十足的“国徽背包”压肩感,“我们的道具已经很有分量了,可是真实的重量是舞台上的两倍多。”
《鼓楼那些事儿》首次亮相大上海剧场,鼓楼的月光照亮黄浦江畔,剧场成为传统京味文化与海派精神对话的完美容器。林熙越笑言,《鼓楼那些事儿》在北京演出时,台词中提到的北京美食每场不一样,剧组在上海演出也加入上海特色美食如生煎、大排面、奶茶,“主打观众每天来都有新鲜的感觉。”
原标题:《《鼓楼那些事儿》亮相上海,鼓楼的月光照亮黄浦江畔》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