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报)
转自:劳动报
7月28日,张江科学城将迎来开发建设33周年的节点。
30多年来,张江从一个“高科技园”,逐步成为一座“科学城”。今年上半年,张江科学城规上工业总产值1673亿元,同比增长16.6%;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16%。上海超导、中科飞测等48个项目开工,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越来越多的科创“核爆点”在这里集聚。
三大先导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张江自开园之日起,就将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作为重点产业方向,目前已集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上下游企业8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300余家。仅今年上半年就有5个一类新药、4款三类医疗器械诞生于张江。
与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张江药谷相比,张江人工智能岛诞生较晚,只有1岁的模力社区更是年轻,但已吸引近200家相关企业,整个张江已集聚各类人工智能企业600余家。
从毕业后加入张江的一家科技企业,到创立上海绘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贾学锋已经从事机器学习和AI研发工作20余年。他发现“人主动去找机器人聊天,其实很难找到话题,更别说老人了”,于是发布了国内首款能主动与人聊天的桌面养老机器人——小白。
小白能通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检测到老人是否进入可沟通范围,并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主动发起聊天话题。“你昨天说有点头疼,今天好些了吗?”为了方便老人接收信息,小白的语速也比一般的AI要慢一些。
“从大模型语料、算力上的支撑,到芯片的生产,我们可能不用出张江,就能把一台机器人组装起来。”贾学锋介绍,正是张江和浦东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让小白已进入小批量的生产和试点,明年一季度有望落地更多家庭。
模力社区沙盘。于玘珺 摄影打造青年就业创业沃土
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也让更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来到张江这篇热土就业、创业。
“最开始我们四五个人就在浦东软件园,租了四五个位置,开始了我们的工作。”上海隼瞻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曾轶回忆起2022年底,企业刚刚起步时的场景。两年多的时间,隼瞻科技已发展到了六七十人的规模,不仅有了自己的办公室,还将在浦东软件园建设一间实验室。“随着我们推出了自己的专用处理器IP和EDA处理器设计平台,我们也构建这样一间实验室,来向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开源技术服务和研发项目推进。”曾轶说。
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张江本土培育起来的平台型集成电路装备企业,团队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到去年年底已突破2000人。上海数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扎根张江10年,当初十来个人的初创团队已吸引650余人加入。
“便利优惠的人才公寓、高效优惠的人才落户政策,不仅帮助优秀人才在张江扎根生活,更帮助企业稳定高素质人才。”数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苏福星说,张江在落户政策、创业支持、生活配套等方面为青年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据了解,张江已供应各类保障性租赁住房4.1万套,近期还推出了2000余套月租金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的低租金青年公寓
政策组合拳助力创新企业加速成长
截至目前,张江已培育出109家上市企业,包括4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并拥有11家独角兽企业,占到全市的1/6。
一流企业是从千千万万的初创企业中涌现出来的。张江已推出超过26万平方米的低租金创业空间,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项目,享受日租金不超过1元/平方米,最长3年的优惠政策。近期还推出青年创业补贴,入选项目经营企业将获得连续三年、每年100万元的资金补贴。
创新企业在张江也能享受到众多政策和金融扶持。
今年四月,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聚焦张江再出发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行动方案》,张江科学城将全面实施科创布局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一流企业培育、科创人才引育、科创生态提升等五大行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境联合监管、M0复合用地等政策的试点都率先在张江落地。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中,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两支基金落户张江,总规模675亿元,已在张江投资项目140个、金额近80亿元。今年4月成立的“一站式”张江融资服务中心,已有11家商业银行入驻,协调解决19家企业7360万元融资需求。
头图为张江科学之门。张江科建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