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报)
转自:中国环境报
各种鸟类嬉戏枝头、楼宇间“隐藏”生态秘境、野生动物有了回家的“桥”……在广东省深圳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越来越多。近年来,深圳市不断推进体现生物多样性友好的公园或体验地建设,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见自然。
为进一步指导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于近日联合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与管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系统化指导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的地方性技术文件。
《指引》由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红树林基金会(MCF)历时3年研究编制,以“近自然、可持续、协同提升”为原则,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养全链条提出技术指引,为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提供科学支撑。
“公园城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合
深圳是一座高度城市化的超大城市,截至目前,累计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2234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5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40种、鸟类约429种(约占全国的1/4),且拥有全球候鸟迁飞通道重要驿站和越冬地之一的深圳湾,每年吸引超十万只候鸟停歇。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深圳积极探索“公园城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合路径。《指引》的出台,正是落实国家战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实践行动。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自然生态和土壤环境研究所所长孙芳芳介绍,深圳现有1320座公园,构成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但传统公园建设和管理主要围绕其美学和休闲游憩功能提升,容易忽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
《指引》首次明确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概念,即在公园的建设和养护等过程中,贯彻生物多样性友好和近自然的理念,结合公园实际功能分区、自然特性,因地制宜为各类生物维持或营造食源地、水源地等栖息地,对公园中存在的各类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管控,必要时科学配置满足不同类群生物需求的友好设施,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打造广受欢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地。
“我们去年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评价体系》,《指引》正是基于试点评价公园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编制的。”孙芳芳说。
聚焦微栖息地,构建生态网络
《指引》分为总则、建设流程、建设策略和可持续管理等四个章节,针对公园水体、土壤、园路铺装、植物配置、建筑、照明、排水、堆肥及科普宣教等设施,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友好改造与提升的策略和方法。
“没想到,在城市里也能看到萤火虫。”市民何女士感叹。据悉,这一现象的发生得益于福田区对萤火虫微栖息地的保护。微栖息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能是城市公园中的一片树林、一片灌草丛、一个池塘,或是河流的某一段。这些看似微小的空间,却为野生动物提供着宝贵的生存环境。
为此,《指引》特设专题,根据公园栖息的各类动物生态特征及其生境需求,针对性提出了各类群微栖息地营造的核心和操作要点,并提供了相关参考案例,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两栖摇篮”和笔架山公园“蕨代风华”萤火虫生境案例。
在可持续管理方面,《指引》围绕植被、土壤、水体管养详细罗列了管理要点和操作措施。同时,针对高密度城市化区域存在的光污染、流浪动物等问题,在声光管控、游客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流浪动物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管理措施。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5—2035年)》中也特别设立了“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章节。一系列政策的发布,都体现了深圳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一群人带动一座城”
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是此次《指引》的亮点。
在公民科学方面,鼓励市民通过“云端数据库”提交物种观察记录,参与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
在自然教育转化方面,支持公园开设自然教育课程,以及组织公园志愿队伍,秉持以“一群人带动一座城”理念,通过志愿活动凝聚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广泛力量。
在学校与社区合作方面,为学校提供研学课程,组织开展公园自然探索或科研课题。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联合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努力推动一批公园按《指引》实施改造,希望通过公园这一“城市绿洲”,串联起城市生态网络,让市民推窗见绿、看草木摇曳、听虫鸣鸟叫,感受真正的“诗意栖居”。
长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修复研究的资深专家、深圳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刘德荣认为,本次编制的《指引》,条文针对性、可操作性走在全国前列,“从为鸟类设计巢箱、为萤火虫栖息构建适宜生境,到为动物设置饮水点和保证其饮用水质标准等,均体现了城市治理中‘尊重大自然每一生命’的先进理念,为高密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