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对话诺奖得主,年轻人学到了什么?
创始人
2025-07-27 18:17:27
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字母榜)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的硬核物理知识直播,又双叒出圈了。

近日,微博话题#诺贝尔奖得主称AI被过度炒作#登上热搜。在一场与张朝阳的直播对话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直言不讳,称当前AI存在过度宣传现象,生成内容缺乏实质创新;张朝阳同样认为,AI领域伴随显著的炒作与亢奋情绪。

整场直播,格罗斯试图给狂飙突进的AI大模型行业降温,“金句”频出。

他预言,未来AI可能取代的并非科学家,而是那些“只会说漂亮话的人”。此外,他认为AI是工具而非科学,同样在互联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以深度物理对话为底色,与科学家交流观点、碰撞思想,不说套话、只说真话,是张朝阳近期连续对话多位科学家的一个缩影。

7月以来,张朝阳与多位知名科学家走进搜狐视频直播间。除格罗斯外,还有著名物理学家、德国洪堡研究奖获得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徐一鸿,以及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汤大卫(David Tong)。

身为物理学博士的张朝阳,与科学家们纵论科学的大事小情,既有物理学的前世今生、演进脉络,也有对技术趋势的深入洞察和独到观点。

不难看出,三场对谈的认知门槛都不低。观众需要具备大学水平的物理知识,才能完全搞懂硬核的直播内容。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张朝阳与科学家对谈的“节目效果”。

例如,微博话题#诺贝尔奖得主称AI被过度炒作#登上热搜总榜第18位;#专家称AI有望破解数学史上最难方程#登陆微博科技榜第1位;#物理学家称外星生命存在但不会造访地球#登录微博社会榜11位;#学者称中国是物理学突破的关键支撑#位列微博热搜总榜第40位等等。

与知名科学家对谈,是《张朝阳的物理课》过去一年开辟的新内容品类。

张朝阳从2021年底开始做《张朝阳的物理课》,如今已成为国内人气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物理科普IP之一,目前已开展250余期直播课、30余节线下课,在线时长超过25,000分钟,出版了3本同名科普著作。

过去四年间,《张朝阳的物理课》的内容库持续扩充,但并非单纯增加课程数量,而是不断突破形式和内容边界,给这一IP注入新的内涵。

形态上,它从直播起步,逐渐扩展至回放、短视频、文字、书籍等多种媒介形式。内容上,它以牛顿定律、电磁波、热力学、天体物理等中学物理知识为起点,逐渐深入物理学的腹地,如电动力学、流体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等。

从去年7月起,《张朝阳的物理课》开始发力科学家对话。在对谈格罗斯等人之前,张朝阳在不同场合与科学家互动直播,包括徐一鸿、王贻芳、张新民、爱德华·威滕、库姆伦·瓦法等科学界大咖。

经过一年的积累沉淀,张朝阳此番将格罗斯等全球著名科学家请进直播间,《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一次有了诺奖级别的嘉宾。张朝阳精心打造的“物理科普宇宙”,又一次向上跃升。

A

从张朝阳一个人的直播间,到众多物理学家“布道”的舞台,是《张朝阳的物理课》过去3年最重要的迭代。

《张朝阳的物理课》于2021年11月5日开播,在最早的几期直播课中,张朝阳都是一个人开讲,在一块小黑板上写写画画、验算公式。

初步跑通知识直播模式后,整个节目很快“鸟枪换炮”:小黑板被几块大黑板取代,张朝阳也不再单人输出。2023年起张朝阳带着物理课频频走进大学校园,与学生们现场互动。

图注:正在直播物理课的张朝阳

图源:搜狐视频

去年7月之后,多位物理学家成为《张朝阳的物理课》的座上宾。与一个人开讲相比,两位物理学者的思想碰撞,显然能够产出更多思想火花。

以本月的三场科学家对谈为例,格罗斯关于AI的独特见解,促使许多人重新审视AI的现状和未来,尤其是AI到底将会取代哪些人类工作。

汤大卫则在对谈中分享了对于物理科普和教学的思考。他认为,科普比教学更具挑战性,因为科普必须使用比喻,有的比喻很准确,有的不尽如人意;而物理是数学的语言。

张朝阳同样金句迭出,认为“科普不必回避公式和深度”。他主张科学的本质是数学与计算的结合,而非“薛定谔的猫”式的玄学解读,科学教育必须注入严谨的数学思维。

科学家通常只会在大学课堂和行业会议上分享知识和观点,极少与公众直接沟通。通过登陆《张朝阳的物理课》,久居象牙塔的物理学者,获得了面向科学爱好者传递见解的平台。

年轻人同样喜欢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在张朝阳与徐一鸿对话现场,一位刚刚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的高考毕业生慕名而来。他表示,自己曾在竞赛中遇到以徐一鸿教材为原型的考题,因而购买了徐一鸿的书,还入手了《张朝阳的物理课》一二三卷。

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科学家们坦诚交流,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

例如,在张朝阳与格罗斯的对谈中,现场一位大学生提问,如何看待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授予了AI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格罗斯教授表示,去年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非颁给AI。霍普菲尔德将物理学方法拓展至神经科学,揭示了大脑神经元网络存储记忆的机制。张朝阳补充道,霍普菲尔德的工作属于“物理学家的神经学研究”,而非AI领域。

此外,还有一些年轻人向科学家请教了职业发展问题,包括如何坚持研究理论物理、理论的落地可能性、就业前景等。他们既希望得到科学大师的专业点拨,也希望学界前辈能够给予职业和人生建议。

在绝大多数科普IP停留在一人独舞的情况下,《张朝阳的物理课》已经率先跨入新的境界,IP边界继续外推,内涵更加丰富多维。

这种自我进化的能力,是《张朝阳的物理课》上线近四年热度不减、经常破圈的底层原因。

与刚刚上线时相比,如今《张朝阳的物理课》不仅科学家越来越多、咖位越来越高,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扩展,更加丰富和成熟。

形式上,《张朝阳的直播课》很早就打破了直播形态限制,剪视频、出书、做线下课。没时间看直播的观众可以看回放、看切片,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可以阅读三本同名书籍,甚至参加线下课。不拘一格的内容形态,让这一IP的受众和场景大幅扩张,也更容易沉淀和二次传播。

至于内容本身,《张朝阳的物理课》并没有单纯地做深或做浅,而是遵循“先易后难”的学习曲线,带领观众逐级攀登物理学大厦。

张朝阳一开始主要讨论牛顿经典力学、电磁波、热力学等方面的问题,这是高中文化的人都有所了解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铺垫后,观众对于物理学不同领域的基本图景和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知,《张朝阳的物理课》才逐渐转向量子力学、相对论等高阶物理。

时至今日,《张朝阳的物理课》的难度已经不低,且内容基本覆盖了物理学的主要板块。但庞大、高门槛的内容矩阵,并没有让观众望而却步,反而沉淀下来许多忠实粉丝。背后关键在于,它的学习曲线相对平缓,且不同内容板块之间具有连贯性,没有过山车式的直上直下。

随着诺奖得主这样的科学家的到来,《张朝阳的物理课》又把内容深度拔高了一个档次。

此前,它已经通过两百多期直播课,与观众一起探索物理学大厦的主要构成部分,把内容越做越宽。而格罗斯等人的对谈,则是带领观众一起向物理学的更高层次前进,帮助《张朝阳的物理课》越做越深。

B

《张朝阳的物理课》以物理学为核心,但它能够给年轻人带来的除了物理知识,还有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作为物理学博士,张朝阳从一开始就格外注重将这两大能力融入直播课中。

表现之一是,在此前的《张朝阳的物理课》中,张朝阳非常喜欢“手推公式”。在第一场线下课中,他花费几个小时,写满了几面黑板,带领观众一起推导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²。

今年初的跨年演讲中,张朝阳再度倡导“研究式学习”:用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书,另外三分之二推导和研习,才能把东西真正搞清楚。他表示,“研究式学习”是最近几年重新研究学习物理最大的心得体会。

抽丝剥茧的“研究式学习”,除了让观众能够更深入理解物理公式本身,也是一场“脑力风暴”,能够充分训练理性思维能力,培养以科学视角观察万事万物的习惯。

年轻人也认同这一点。在《张朝阳的物理课》两周年线下课上,有学生提到,“我从2021年就开始听,除了物理专业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锻炼。”

以硬核物理知识为切入点,鼓励大众多研究、多思考,进而推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并不是《张朝阳的物理课》的“专利”。许多成名已久、著作等身的科学家,同样投身这项事业。

比如,本月与张朝阳对谈的三位科学家,研究内容非常“高大上”:格罗斯主要从事规范场理论、粒子物理和超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并因发现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徐一鸿的研究领域涵盖高能物理、场论、宇宙学、凝聚态物理及生物物理等;汤大卫则专攻量子场论、弦理论、凝聚态物理等方向。

但除了在物理学的前沿不断钻研,三位科学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拥抱科学、提升自我。

格罗斯拿下诺贝尔奖后,成为许多有志于踏上科学之路的年轻人的标杆。他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是因为阅读科普书籍才对产生物理兴趣,“这在某种意义上非常有用,因为它为好奇的孩子打开了通往万事的大门。”

徐一鸿则出版了《果壳中的量子场论》《物理夜航船》《可畏的对称》等多本科普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受读者喜爱;汤大卫将课堂讲义放在个人网站上,免费分享给公众,收获百万点击量。

张朝阳同样如此。在《张朝阳的物理课》中,他并没有把内容框定在高等物理的范畴,而是非常接地气,常常以中国空间站、羊肉泡馍、奥本海默电影等切入点,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讨论。

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而言,无论是理性思维的训练,还是科学素养的提高,都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熏陶和引导。

科学家不断产出研究成果,拓宽人类认知边界,拓展了人们的思想深度;而像《张朝阳的物理课》这样的兼具硬核和科普属性的知识直播IP,也在带领人们打开眼界,看到物理框架下的全新世界图景,获得多元科学视野。

最近的几场科学家对话,又将不同的科学影响力量汇聚一堂,通过对前沿科学问题的探讨和激荡,产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优质内容。科学家与《张朝阳的物理课》殊途同归,皆归于科学之海。

同时,通过对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带练”,《张朝阳的物理课》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物理硬核知识的范畴。在著名科学家的“加持”下,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成为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新场景。

C

《张朝阳的物理课》的科学家对话等优质内容不断出圈,在化解年轻人“知识痛点”、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的同时,也为整个直播行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近几年,直播行业增长逐渐放缓。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8.33亿,同比增长1737万,同比增速仅为0.5%。

增长几乎停滞的背后,是直播内容同质化、过度娱乐化。

直播行业的两大主要形态是带货直播和娱乐直播。两大类别曾经历了狂飙突进的高速增长阶段,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希望在带货、游戏、唱歌跳舞之外,看到更新颖、更有“获得感”的直播内容。

此前,已经有不少内容创作达人做出这方面的尝试。

比如,董宇辉以“知识带货”出圈,将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带到直播间,迅速成长为人气最高的新生代主播之一。法学专家罗翔在B站爆火,“法外狂徒张三”成为全网名梗。

还有一些知识大咖,选择搜狐视频作为知识直播的主舞台,比如中科大副教授李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专家王一、东南大学物理学教授孙悦等,都在搜狐视频经营自己的知识直播IP,逐渐聚拢了一批科学爱好者。

作为物理科普直播的标杆IP之一,《张朝阳的物理课》更是彻底玩明白了“获得感”直播:以日常现象、时事新闻切入,输出硬核物理知识,启迪观众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让用户在几个小时里得到认知提升。观众看完一场直播后,不再陷入空虚,而是对于世界有了新认识和新思考。

直播行业发展多年,如今用户规模止步不前,根源在内容多样性和高质量内容的不足。董宇辉、罗翔、李旭等知识达人、专家学者的加入,满足了大众希望提升认知、学习知识的需求和反娱乐的焦虑;而《张朝阳的物理课》填补了中文互联网硬核物理科普的空白,同样吸引了新观众,并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从体量来看,知识直播距离带货、娱乐直播还有很大差距。但《张朝阳的物理课》、科学家对话等频频出圈,证明了观众对于这类知识直播的刚需十分旺盛。这类内容的持续沉淀和积累,让知识直播逐渐成为直播行业的新增长曲线。《张朝阳的物理课》以及搜狐视频知识直播IP矩阵,正在释放长久的行业和社会价值。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电信在密云、怀柔、延庆所有...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北青网-北京...
泰国政府证实代理总理普坦将率团... 转自:证券时报人民财讯7月27日电,当地时间27日,泰国政府证实,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将带领谈判团队参加...
“投资于人”,怎样惠及全社会? 转自:人民日报  这阵子,我和一些朋友都买了新家电。近期看到有一项数据,说今年以来家电以旧换新已经超...
7轮20座球场:“苏超”主场大... 开赛7轮,13支球队参赛,启用20座各具特色的体育场馆;7745、9852、15025、25974、...
泰德医药申请H股全流通 682... 7月27日,泰德医药(03880)发布公告,中国证监会已受理公司关于实施H股全流通的申请。根据申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