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韦薇 通讯员费文彬 马琳
高考结束后,高校招生宣传有序开展,然而,不法分子却利用家长与考生的升学焦虑,布设招生骗局。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结合典型案例,解析骗局套路,助力公众规避风险,守护财产安全。
案例一:“内部名额”专升本骗局
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家长佳佳,接到女儿转述的“升学机会”:学校吴老师声称可通过“打点专升本院校老师、请教授撰写推荐信”,确保升学。因吴老师描述“名额稀缺”细节逼真,佳佳当场转账7.8万元。
真相揭露:所谓“内部名额”纯属虚构。吴老师自2022年起,以此套路诈骗40余名学生及家长,涉案金额累计300万元,受害者被骗金额从3.8万元至18.8万元不等。
法律适用: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金额50万元以上属“数额特别巨大”,对应《刑法》第266条,将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风险提示:正规招生流程公开透明,不存在“暗箱操作”空间。凡宣称“靠关系运作升学”的,均为利用家长焦虑实施诈骗的违法行为,切勿轻信。
案例二:“不交钱就退档”诈骗
考生小王接到自称“某大学招生办”的电话,被告知其录取状态为“自由可投”(艺术类提前招生范畴),需立即缴纳学费,否则将被退档、失去录取机会。小王情急之下转账8000元,后证实遭遇诈骗。
真相揭露:提前批次录取(含军事、国防、艺术类)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由计算机系统按志愿与规则自动投档,无任何人为干预可能。
法律适用:《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数额较大的(通常3000元至1万元以上),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风险提示:收到“招生缴费”电话、短信,应直接忽略。录取信息以教育招生考试院官方渠道发布为准,切勿因“紧急话术”盲目转账。
案例三:“全托保过本科”违约
某市一女孩花费4.1万元报名“高三全托班”,机构承诺“未达一本线退费70%”。高考后女孩仅考了260分,机构退还2万元后,拒绝支付剩余8700元退费。女孩诉至法院维权。
真相揭露:“保过班”多通过合同“霸王条款”(如“学生中途缺课不退费”)或“概率盈利”(依赖部分学生升学掩盖违约事实)逃避责任,甚至存在“换招牌跑路”的欺诈行为。
法律适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32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因名称、法定代表人等变更拒绝履行义务。法院最终判决机构退还剩余费用。
风险提示:报名培训机构前,务必核查其营业执照与办学许可证。对“保过班”“全托班”的夸大宣传,应保持警惕,勿被“不过退费”承诺误导;遭遇违约,可凭合同约定依法维权。
招生季期间,家长与考生需理性对待升学问题,切勿轻信
“走关系”“保录取”等虚假承诺。若遇可疑信息,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遭受诈骗或合同违约,及时保留证据,依法向公安
机关报案或向法院提起诉讼,守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