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才心笺】
还记得2021年3月,家住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的奉光荣流转来一块200多亩的撂荒地。除草平整后,他却犯了愁:“荒地刚开垦出来,土壤肥力不足,种点啥比较好呢?”
巧的是,经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我与奉光荣相识。当时,我希望找个地方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成果转化和示范,老奉这块地就很合适——如果这刚开垦出来的土地都能种好大豆和玉米,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一开始,老奉还是有些疑虑的。在他的老经验中,大豆与玉米套种很难有好收成。而且采用新技术,人工、农药、种子、机械等方面投入都要增加,万一产量不如预期,不就亏本了吗?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于是,我把以前试验和推广的成果给老奉看,给他讲这门技术的要点,告诉他大豆是固氮植物,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别看我是学校老师,我也经常在田里头摸爬滚打,这两百亩地,我全程参与,跟你一起种!”就这样,老奉接受了我的意见。
于是,我和老奉一头扎进了地里。半年时间,我们先后召开培训会4次、实地指导20余次,通过电话、微信指导技术实践上百次。老奉也摒弃了老传统,按照技术要求完成荒地耕整、模式设计、种子与机具引进、田间病虫水肥管理等工作,把大豆和玉米都种得“人见人爱”。
最终,亩产玉米1000斤、大豆300斤!这一结果,让老奉心服口服。
有了老奉的成功案例,周边很多群众也来了解学习。第二年,老奉又增加流转1200多亩土地扩种“麦玉豆”。在他的带领下,这几年,遂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如今,我们团队参与指导的全国18个带状复合种植高产典型案例,在玉米平均亩产566.9公斤的同时,实现大豆平均亩产148.8公斤,较全国平均单产高出11.7%。
我的老师、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组长杨文钰反复告诫我们,做农业研究就要有为国奉献的担当。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大地做研究,深入一线作指导,为大豆振兴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周洪双采访整理)
上一篇:贵州天柱:歌会配侗戏,唱出新活力
下一篇:帕米尔高原上的援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