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直击机器人热点:#机器人商业化先干活还是先表演#?】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现场,宇树的展台被观众层层包围。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机,想要拍到G1机器人在展台和人类搏击选手进行打斗的画面。
在宇树附近的魔法原子展台,拥有24个自由度的MagicBot Z1也在卖力展示“倒地起身”“下腰”等高爆发、大幅度动作。Z1在七月初刚刚发布,魔法原子销售总监田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款人形机器人有七个SKU。“业内有声音说这款机器人是对标了宇树的G1,但是我们会着重设计一些交互等感知的差异化优势。”
同样在宇树附近的傅利叶展台,“动静”则更小一些。人形机器人GRx系列第三代产品GR-3首次在公众面前露出。记者在现场看到,和其他通体包裹金属的机器人不同,GR-3通体呈现米白色,触摸手感柔软。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宇树R1新品发布视频的最末,宇树用加粗的大字写着“先运动再干活”,又用小字在下方补充:“运动的多样性是干活的先决必要条件”,似乎是进一步回应了市场中“宇树做的是表演型机器人”的质疑。
傅利叶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坦言, 表演和干活,是当前机器人业务的一体两面。“技术创新本身跟应用场景是分不开的,跳舞也是技术的一种呈现模式,而且是公众能够很快‘看懂’的模式。”
看得见的动作是表演,看不见的是对真实场景的试探与布局。傅利叶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今年团队的目标是实现300台人形机器人的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