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安俐
在不久前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秦山核电首席技师何少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他是核电行业首位“中华技能大奖”得主,扎根核电维修一线30年,守护核安全。今天,我想讲讲采访这位国之重器守护者背后的故事。
2023年12月,秦山核电站再次宣告:“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秦山核电正式投运。”看似“官方”的一段介绍背后有着很大的信息量,并且和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都息息相关。
医用同位素是核医学诊疗的基础,广泛运用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比如碳-14在医疗领域主要用于幽门螺杆菌的检测。过去,这些医用同位素严重依赖进口,价格和数量完全受国外控制。以用于治疗肝癌的钇-90为例,进口药一针价格将近35万元,然而一旦国产,药价或可降至一半以下。
重水堆核电机组适合同位素的生产,全国仅有的两台商用重水堆机组都在秦山核电,是引进的加拿大坎杜-6核电技术。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每两年停堆维护一次。以前,工作人员在停堆维护期间,把特定的靶件放入堆芯,医用同位素可以“搭便车”辐照生产出来,等到下一次停堆维护的时候,再把辐照后的靶件卸出堆芯。一些长周期的同位素就生产出来了,如钴-60、碳-14。但一些短周期的同位素不需要两年的辐照,如镥-177、钇-90。能在反应堆里加装一台生产装置,做到随用随取,实现批量稳定生产。这件事跟咱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大白话来说就是,一些用于治疗疾病的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产量上去了,价格就能打下来了。
秦山核电需要在重水堆的VP1观察孔内安装保护套管,以便于后续安装生产通道,就像装上了一个“炼丹炉”。何少华的特长是解决核级设备检修技术难题,此前他的很多研究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这个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而此次我到秦山核电站的任务,就是挖掘这项重任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不知道,秦山核电被誉为是中国核电的“摇篮”。“国之光荣”“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秦山核电站写下的两句题词。今年是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40周年,何少华在秦山核电工作了近30年,他见证了秦山核电,甚至是中国核工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跟跑、并跑到世界领先。因此我希望在写作中,把他的个人经历和核电的发展脉络结合在一起。为了更好地了解秦山核电的历史,了解何少华的经历,在出发采访的前一晚,我通读了报告文学作家丁晓平撰写的《秦山里的中国》一书,这本60万字的书讲述了中国核工业发展史、秦山核电建设史,以及秦山核电建设道路上那些难忘的人和事。
秦山核电的所在地——浙江海盐,是座海边的僻静的小城,工业发展与自然生态完美平衡。虽然没有都市的繁华,但这样的环境似乎更能让人潜心于研究。在何大师工作室,我见到了何少华。何少华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30年来,这已成为他最熟悉的风景。他的工作室里有张很大的项目进度表,周密地列着每个大修项目的时间,旁边有八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或许这句话是他对这份事业最好的诠释。
在一上午的交谈中,我们聊到了“核电特种维修”这个岗位的建立的原因,1998年,秦山核电站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出现异常,厂里采用了一台昂贵的防辐射可视设备进行维修,但设备放入水下仅两分钟,强辐射就把机器摧毁了。
班组人员无计可施,只能通过国际招标寻求外国团队帮助。最终,一家美国公司用了6个月时间,修好了反应堆。这次大修,厂里支付的修复费用高达上亿元人民币,加上因耽误发电带来的损失,秦山核电站面临职工工资都很难发出来的困境。这就是令不少“老秦山人”回想起来都心惊胆战的“T6事件”。
在修复过程中,美国公司的维修理念、管理方式、检修手段及现场管理流程,深深震撼了何少华。“经历了那次大修,我才算真正入行。如果不能掌握完整的核心维修技术,我们就会一直受制于人。”从此,建立特种维修技术体系的想法开始萌芽,何少华和团队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之路。
2006年,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出现故障,维修任务交给了何少华团队。这座核电站被称为中国核工业走出国门的第一张“国家名片”。“整体核电设计制造技术能力已经能出口海外,维修技术也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何少华下定决心。
根据检测,该核电站的故障由反应堆堆芯中的辐照监督管磨损引起。当时,此类维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核电巨头手中,国内尚属空白。如何实现高辐射环境下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在役维修,成为摆在何少华团队面前的难题。维修团队制定的方案涉及水下测量、水下切割、水下焊接、水下远距离输送等多项技术,挑战性极大,何少华和团队开始了24小时连轴转的实验模式。何少华每天早上5点上班,晚上8点多才回家。
他们团队首创辐照监督管支撑定位结构的拆除方法,可是,就在模拟实验加快推进时,一颗螺栓突然咬死,实验遭遇瓶颈。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一些人心态崩了:“是不是技术路线走错了”“也许材料选型压根就不对”……为了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何少华和同事戚宏昶干脆住进了实验厂房,带着大家推演每一步流程,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从小水池局部模拟,到大水池完整模拟,从新技术研发,到完成系统、设备、工装的联合试验,2009年1月,这项高难度的维修任务最终完成!就连美国公司也认为,中国人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颗咬死的螺栓,被他们放在了工作室最醒目的地方,仿佛警钟,时时在提醒着他们。
从遇到疑难杂症时求助外国专家,到帮助国外核电厂解决疑难杂症,这次成功,填补了中国核电水下检修技术的空白。
我深刻地感受到,在秦山核电,核工业的命运,似乎与每个从业者的前途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每一次个人的技术创新,都是一次行业的创新。
在日复一日枯燥的技术工作里,如何保持持续创新的活力?或许何少华的话能给我们启发:“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要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心底里喜爱它,你爱上它,就会去钻研它,你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就会进一步激发你去钻研、去解决更难的问题。问题越难,越有趣味,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我们这个工作,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枯燥,它里面不仅有公式,还有机械构件的灵巧运动,更有控制元件的和谐精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