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乐琪)市疾控中心今天介绍,本市居民本地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极低,市民无需恐慌,该病完全可防可控。
市疾控中心介绍,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在我国,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主要出现在南方部分省份。本市没有埃及伊蚊,主要蚊种是淡色库蚊,白纹伊蚊比例较低,历年也未在本市蚊虫中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因此,本市居民本地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极低,即使有病例输入本市,只要做好防蚊灭蚊和个人防护,就可以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热传播。
白纹伊蚊长腿上和身上都有明显的白色斑纹,尤其是一条清晰的白线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背上。人们日常看到的“花蚊子”是白纹伊蚊的成虫。它在北京地区叮人的高峰期主要在6时至8时和17时至19时。
白纹伊蚊属于容器型媒介蚊种,主要滋生在各类盆、罐、瓶、缸、桶、废旧轮胎、泡沫箱等小型积水中,且活动范围多在滋生地周边100至200米内。及时了解蚊虫活动规律做好防护,有效清理滋生地,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控蚊媒传染病。
今年入夏以来,蚊虫密度有所升高,首都环境办联合市爱卫办组织发动全市开展统一灭蚊蝇活动,集中清理蚊蝇滋生场所,切实有效降低蚊蝇密度。监测数据显示,经过前期灭蚊,7月上旬本市蚊子成虫密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但随着高温天气和降雨增加,蚊虫繁殖和生长速度也在增加。市卫健委呼吁市民积极参与灭蚊,从清除周边环境积水做起,共同营造清洁安全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