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金石杂谈)
转自:金石杂谈
7月25日,金石杂谈接到一位圈内人士(也是财经博主,还有自己的阳光私募)爆料,某私募机构净值做假、完全嵌套、虚假宣传。该私募一直提供A产品材料,却让投资者申购B产品,私募呈现的A产品净值美如画(其实是手动编写的净值)。该财经博主投资10个月后发现,投资的200万只剩下了80万,1元的净值直接跌成了2毛基。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下面是一位网友用AI做的一首诗。
7月25日,金石杂谈接到一位财经博主,同时也是基金经理的业内人士(以下统称为某财经博主)爆料:作为一名在金融行业从事10多年的业内人士,不曾想自己也踩了坑,投资的200万,10个月变成了80万,如果是正常的投资损失,也会认亏出局,但是赎回时才发现,该私募净值造假、管理人误导性陈述、存在完全嵌套等问题,感觉自己被骗了。
1)私募介绍。2023年10月,该财经博主购买了某私募旗下量化DMA产品,金额200万。金石杂谈查询发现,该私募规模0-5亿,注册在北京房山,办公地在上海浦东,而名字中既有北京又有海,也是很有意思。至此,我们简称为北京某私募。
2)200万变80万。该财经2023年10月和12月份两批买入全某一号,每次买入100万,在24年6月底赎回的时候,200万变成了80万。但是看到交易确认单时,该财经博主傻眼了:原来宣传的净值为1的产品,竟然沦为2毛基。
3)净值作假。其进一步查询发现,其购买的私募产品净值并非宣传的净值超过1,买的时候净值只有0.65,现在的净值则是0.267。这就意味着该财经博主所买产品并非该私募宣传的美如画的基金净值。实则是私募提供的虚假净值。
4)误导性陈述。投前推荐产品,一直提供A材料,但实际上打款时却让投资者申购B产品。借口是A额度已满,B为全新的产品,且复制A的策略。该财经博主认为,这种误导性陈述避免了投资者查询B产品的历史业绩,此为欺诈。
根据该财经博主提供的聊天截图和净值材料,明明提供的是A产品资料(某升二号,净值23年7月超1.1),但是私募管理人让你申购的却是B产品(全某一号私募,呈现的净值1.0184,B产品真实净值只有0.65),明显提供的是虚假净值。用她自己的话说,如果知道申购的产品净值只有0.65,是不会申购的。
5)多层嵌套,投资方向存疑。很明显,该私募此举构成误导性陈述,宣传的A材料,却让购买的B产品,而根据其购买B产品的资产估值表可以看出,B产品最终投向是某升母基金,看名字疑似是A产品的母基金。
该财经博主表示,赎回拿到其审核的年报才发现,里面所有的资金都投向了另外一个产品,而这个是属于完全嵌套子基金,对方也没有提前告知。
6)而大家购买的B产品,据该财经博主表示,管理人为了避免投资者发现B并非为全新的产品,不光手动编写了净值,而且一直没有对于月报、季报、年报进行披露。也没有提供投资者账号密码登录信息披露系统。
综合以上内容,基本确定,该私募存在多处违规,一是虚假宣传,提供A材料,却让购买B产品,美其名曰A已卖完,B完全复制A策略;二是虚增净值,明明净值0.65,却呈现了虚假美如画的净值,不仅持续正回报,且净值超过1;三是多层嵌套,明明买的B产品,投资方向却是A产品的母基金,投资方向存疑;四是没有对净值及时披露,购买产品时也没尽到告知义务,而且手工编写净值,涉嫌虚假披露。
最后,既然是小规模私募,该财经博主作为业内人士,还有着自己的阳光私募,为何要购买该量化基金呢?据她所述,对方人社立的太好了,而且找了一些大佬背书,平时也一起打打德扑,都默认他是金融小二代,本以为是支持朋友,不曾想竟被身边的朋友插了两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