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宋常青:河西走廊——文明交融的时光长河|新华走笔
创始人
2025-07-25 21:52:44
0
  来源:7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宋常青

  说起中华文明的兴盛,绕不开西北的河西走廊。

  这条自武威入、从敦煌出的千里长廊,像大地伸出的臂膀,一头挽着长安的晨钟,一头牵着西域的驼铃。从两千多年前的水草丰翳到如今绿洲如珠串联,它见证过祁连山雪水消融的沧海桑田,见证过强汉盛唐的金戈铁马与丝路繁华,更因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与今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成为跨越历史的文明交融永恒驿站。

  游客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骑骆驼游览。张晓亮 摄

  初遇:戈壁上的时空褶皱

  2003年9月,因为采访,第一次得见河西走廊。彼时正值正午,烈日把国道烤得发软,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中巴车在戈壁国道上行进。昏沉中醒来时,车已近张掖市甘州区境。隔着车窗望去,远处的戈壁滩上,空气被晒得蒸腾扭曲,远处的天际像未经打磨的蓝色玻璃。苍茫、壮阔与灵动,这三个词瞬间在脑海里定格,成为对河西走廊的第一印象。

  后来才懂,之所以称它为“走廊”,原是藏着对时空的精准洞察。车窗外,右手边是汉代长城烽燧的残垣断壁,夯土墙面上箭镞划过的痕迹早已随时间剥落,唯一可考的汉晋驿站悬泉置早已掩埋在黄沙下,只有戈壁荒山中的“吊吊水”还在流淌;左手边,高耸的特高压输电塔如巨人般列队,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向远方伸展,与天际的蓝色共同融为戈壁的底色。不远处,更有铁路线上的客运列车呼啸而过,窗玻璃反射的光与千年前商队的驼铃,在同一个空间里仿佛重叠。

  真正触摸到这片土地的肌理,是在同样炙热的一个午后。在民勤县汉长城遗址的边上,与同事一起,和一名牵马的农户边走边聊。脚下的砂石被踩出细碎的声响,每一粒沙都像藏着密码:这粒或许是汉代戍卒的草鞋带过的,那粒可能被唐代商队的驼蹄碾过。阳光把三人一马的影子钉在地上,与古城墙暴露在外的红柳枝条重叠。那一刻突然明白,河西走廊从来不仅仅是地理课本上“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狭长地带”,它是一部被风沙翻旧了的典籍,每一页都写着文明的密码;是一幅被历史反复浸润的帛画,颜料里混着变幻的风云。

  游客骑骆驼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张晓亮 摄

  凿空:驼铃串起的文明交融线

  梦起长安城,万里驼铃声。

  站在敦煌阳关遗址附近的山坡上,这句不知在哪里看过的话,突然出现在脑海里。两千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带着汉武帝的符节,踏上了西出阳关的征途。那时的河西走廊,还被匈奴的铁骑掌控,“山下烽如月,河边阵是云”是这片土地的常态。

  史料里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当他带着西域的葡萄、苜蓿种子和“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的愿望回到长安时,那饱经沧桑已不清脆的驼铃声,不仅敲开了河西走廊的时光之门,更打破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隔阂。

  自此,这条走廊,便成了文明的熔炉。中原的丝绸、瓷器、造纸术顺着它向西传播,西域的胡麻、核桃、葡萄沿着它向东流淌。魏晋时期的画像砖上,既有中原士子抚琴的雅韵,也有胡商牵驼的憨态;莫高窟的壁画里,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与中原的线描技法交融,波斯的联珠纹与汉地的云气纹缠绕——这哪里是单纯的地理通道?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繁忙的文明交融线。

  甘肃著名的文物汉代铜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踏着飞鸟,马尾的弧度里藏着风的速度,成为中国旅游标志。这匹马的造型里,既有中原青铜铸造的精湛技艺,也有西域良马的矫健神韵。西域的汗血宝马与中原马种交融,才有了铜奔马这般“马超龙雀”的灵动。

  印记:焉支山下的融合密码

  从乌鞘岭向西行不到三百公里,便到了焉支山。这座被匈奴称为“胭脂山”的山岭,名字里藏着柔媚,骨子里却刻着刚硬。山上的红蓝草可做胭脂,匈奴女子取其花朵染绯,妆点容颜。可它更广为人知的,是霍去病的勃勃英姿。

  现在河西走廊沿线的群众,既有藏族、汉族,也有裕固族、蒙古族,他们一起守着这片山,养着同一片草原的牛羊。

这是在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内拍摄的壁画。马希平 摄

  中华文明的交融,在河西走廊比比皆是。张掖大佛寺的卧佛,尽显中原艺术的圆润;武威白塔寺的藏式佛塔,见证着元代萨迦班智达与蒙古宗王阔端会盟的盟约,正是这次会盟,让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乌鞘岭所在的天祝县,村上群众种菜农忙时,各族群众不分你我、相互帮忙;就连民勤县的农家饭桌上,既有中原的面食,也有西域的手抓羊肉,还有南来戍边将领因为没有粽叶而形成的独特油饼包粽子……历史的刀光剑影,终究被时光酿成了人间烟火。

  游牧、农耕和绿洲三种文明形态,在一个狭长廊道里交汇,成为国内少有的文明景观,各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景观,也因为形形色色的人的参与,更加灵动起来。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游客参观莫高窟复制洞窟第285窟壁画和造像。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石窟:岩壁上的文脉赓续

  河西走廊,藏着另一种文明的符号。从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到张掖的马蹄寺石窟群,从瓜州的榆林窟到敦煌的莫高窟,一路向西,石窟如星斗般散落,与走廊上空漫天星光相和应,构成一条“石窟长廊”。这些凿在岩壁上的艺术,是文明的基因库,也是文脉交融、赓续的见证。

  进了榆林窟才知道,这里的壁画比莫高窟的更“年轻”——不少壁画因地处偏僻,躲过了战火与破坏,颜料中的铅氧化较慢,至今保持着鲜亮的色彩。菩萨的衣袂泛着珍珠般的温润光泽,反弹琵琶的乐伎嘴角还带着笑意,连背景里的宫殿,都如此雄伟壮观。

  站在莫高窟的这座“姊妹窟”内,壁画间仿佛有时光在流淌,来自时间、文明的脉动,不断拉扯、冲击心跳。窟口光线变幻间,壁画上的佛陀和一个个已完成的、尚未完成的飞天突然有了呼吸——不是颜料的光泽,而是某种穿越千年的气息,扑在脸上带着矿物颜料的温润和凉意。

  初识石窟,更多关注窟内经变画的来历、石窟的凿制过程、工匠的笔法、颜料的构成,甚至还与人认真探讨现代开凿同样一座石窟的花费。日久,则更关注壁画下端的供养人,和偷偷留下印记、未留下印记的画师及工匠,试图穿越千年,去触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

  因为有了人的故事,时光脉动起来。

  古今:文明在更高起点上生长

  几年前的国庆节,抵达阳关时已近傍晚,戈壁上没有虫鸣、没有鸟语,只有偶尔风吹过耳旁的呜咽,格外安静。夕阳把夯土烽燧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过去的路。贪恋戈壁落日的意境,迟迟不愿返程,余晖中的人影与夯土烽燧裂缝反反复复重叠。

  在烽燧遗址不远处的坡脊上,一边看云彩随着夕阳变换色彩,一边想象丝绸之路故道可能的位置,感受《后汉书·班超传》中“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中依恋北风、头向故土的思念。这份思念、眷恋,藏在每个向西的行者心里。突然间,夕阳掉下地平线,周边瞬间一暗,晚风带着古战场的气息掠过耳畔,似乎传来金铁之声,又仿佛有喃喃细语。古往今来,多少行者的背影,在这座承载了无数离别与思念的关隘重重叠叠。

  离阳关二百公里的锁阳城,大片的红柳丛掩映下,藏着更厚重的时光。这座始建于西晋的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如今不见玄奘取经的背影,只剩夯土残垣在戈壁上挺立,继续以肉眼可辨的速度风化。尽管如此,古城却依然保持着昂扬的姿态——就像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故事,哪怕只剩下断章,却从未停止诉说。

  在城内现存最高的遗址旁,来自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整理加固工作。听着工作人员对锁阳城历史的介绍,突然想到快速发展的中欧班列。现代铁路的轨距或许与古代驰道不同,却延续着同样的使命:让文明相遇。如今,中国的高铁、光伏板、治沙和旱作农业技术,与中亚的油气、矿产,也在新的“走廊”里交会。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的命运,和世界局势、中原王朝兴衰紧密联系,在世界地理、世界历史上都占据独特的地位。如今,这条走廊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又重新活跃起来。这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文明在更高起点上生长。

  归流:流动的河与共同的故事

  今年是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25周年。看着屏幕上那些流失海外的经卷、典籍在云端“重聚”,突然懂了陈寅恪先生说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那些被斯坦因、伯希和带走的经卷,曾是中华文明缺失的书页。如今,数字技术让流失的大量经卷、文物在云端重聚。道士王圆箓当年点起的那盏油灯,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化作了千万束电子光,照亮了那些曾在黑暗中沉睡的文字。

  经过数代敦煌研究人员的艰苦付出,敦煌学的话语权重归故土,“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尴尬一去不返。像是被风沙吹远的驼队,终于循着原路返回。那些经卷上的梵文与汉文注疏,在屏幕上彼此映照,像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驼铃与羌笛,再次和鸣在一起。

  站在敦煌的党河边,看河水由南向北缓缓流去,它会滋润绿洲,最终消失在沙漠里,却又会以水汽的形式,回到祁连山顶,再化作白雪,继续滋养这条走廊。这多像文明的赓续:从长安出发,向西域远行,最终又带着所有相遇的故事,回到起点,再重新出发。

  河西走廊从来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一条流动的时光长河。涉河而过,脚下的戈壁石,是汉代戍卒的盔甲碎片,是唐代商队的骆驼鞍具,是现代光伏板的支架零件,是前人没来得及拾起的故事,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故事。千年时光的冲刷里,早已不分你我、难以分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刘芝茵,官宣被查 广东珠海市纪委监委7月26日消息,珠海市斗门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刘芝茵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
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 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26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
20家银行罕见集体点名背后 近期,一家贷款中介公司罕见被超20家银行点名。多家银行称,与贷款中介机构——鑫心惠邻(深圳)咨询服务...
草莓派对开唱每周精彩不同 观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受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本报记者潘之望 摄  本报讯(记者李瑶)昨晚,在北京世园...
本市居民本地感染基孔肯雅热风险...   本报讯(记者孙乐琪)市疾控中心今天介绍,本市居民本地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极低,市民无需恐慌,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