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申铖)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14万亿元,同比增长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504万亿元,同比增长9.2%……25日发布的财政收支“半年报”显示,财政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彰显财政政策持续加力、更加给力。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关键工具。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在很多国家宏观调控工具箱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手段。
积极发挥财政政策护航经济“稳”的重要功能。赤字水平和赤字规模均为近年最高,上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超2万亿元,下达162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发行,债务置换政策落实落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政策力度更大、强度更高,在扩投资、促消费、防风险等方面持续发力。展望后续,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要根据形势变化和经济情景变化相机抉择、“开准药方”,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用好用足。
积极发挥财政政策推动发展“进”的关键作用。持续强化对教育和科技的支持,上半年教育、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5.9%、9.1%;完善各项惠企助企政策;进一步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今年以来,财政更加着力“增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当前,“十五五”规划正在谋划,要更加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加注重提升未来潜在增长率,优化财政政策供给,加强财政政策储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给力的“真金白银”和政策保障。
推动财政政策效能充分释放,还要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同联动,这样才能“五指成拳”形成合力,放大政策叠加效应。要统筹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确保同向发力。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对接,确保把准政策意图,靶向精准施策,让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和政策制定“最先一公里”更好贯通起来。
编辑:幸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