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问题,紧密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是民生领域的关键议题。7月,西北民族大学口腔健康宣讲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兰州市基层社区、医院和特殊机构,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满腔爱心,为老人、儿童及特殊群体送去贴心的健康关怀。
图为7月19日宣讲实践团出发前合影。马琰奇/摄“奶奶,您的假牙需要每天清洁,就像爱护咱自家的锅碗一样哩!”7月20日,兰州市城关区康乐医院内暖意融融。志愿者丁尹俯身在一张张藤椅旁,用亲切的方言耐心讲解着老年口腔保健要点——从活动假牙护理到牙齿防龋,从正确刷牙方式到科学刷牙时长。针对老人们普遍存在的关节炎握持困难,团队特意准备了加粗手柄的牙刷,这份“量身定制”的关怀,让现场的老人们绽开了笑颜。
一位八旬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感慨:“以前总觉得牙疼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今天才明白,一口好牙才是最大的福气!”这朴实的肺腑之言,正是“两不愁三保障”中“基本医疗有保障”从政策承诺变为可触可感现实的生动缩影。无论是为老人定制宣教方案,还是手把手教老人使用特制牙刷,点滴细节都在织密基层健康防护网。通过早发现牙周隐患、早干预龋齿问题,这场义诊不仅守护了“夕阳红”的口腔健康,更让老人真切感受到“老有所医”的民生温度,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暖注脚。
图为7月20日宣讲团在兰州市城关区康乐医院与部分老人合照留念。陶思艺/摄 图为7月20日,宣讲团的口腔医生为兰州市城关区康乐医院的老人进行口腔义诊。陶思艺/摄7月21日,西北新村社区活动室里童趣盎然,孩子们洋溢的笑脸装点出一片欢乐天地。志愿者们带来的动画短片里,富有童趣的刷牙方法让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随后的“刷牙模拟赛”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手持放大版牙刷、牙齿模型,大声念诵“上下刷、里外刷,圆弧转圈别落下”的护牙口诀,在欢笑中把正确刷牙方法深深刻进脑海。“儿童口腔健康是全民健康的起点,”志愿者邵大俐一边给孩子们分发儿童牙刷,一边说道,“比起物资,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主动护牙的种子。”
图为7月21日在西北新村社区宣讲团王露与小朋友们互动。陶思艺/摄7月22日,彩虹之家的特殊儿童们也迎来了量身定制的口腔健康守护。志愿者们特意准备了彩色牙齿模型和柔软的彩色卡通面具,用触摸、模仿等多感官互动代替复杂讲解。戴着面具的“折翼天使”们都洋溢着着笑脸,主动接过模型,跟着志愿者比划“刷牙”动作,在场的老师不禁露出欣慰的目光。“每一个孩子都不该被忽视,”志愿者冉娜感慨道,这正是社会主义“弱有所扶”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社区里的普适宣教到特殊群体的精准服务,这支志愿者团队用行动诠释着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呵护中绽放灿烂笑容,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温暖的体现。
图为7月22日,宣讲团刘於诚在兰州彩虹之家教孩子们正确的刷牙方式。马琰奇/摄7月22日至23日,一场场暖心义诊活动在白银路、甘家巷、西北新村等社区接连开展。由宣讲团牵头,联合三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西北民族大学口腔医院组建的医疗团队,带着专业设备与满腔热忱,将优质诊疗服务送到了居民家门口。
活动中,医护人员不仅为育龄期妇女提供了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指导,还为社区居民开展了基础体检、口腔检查等服务,志愿者们则忙着引导分流、解答疑问。“小病不出社区”是我们推进分级诊疗的核心目标。西北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王站长说道,这次“医院-社区-志愿者”的三方协作,正是让目标落地的生动实践。
从专业医生坐诊到健康宣教,这场惠民行动既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需求,更彰显了医疗资源下沉的实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建共享”民生保障体系温暖人心的缩影。(通讯员 任羽 邵大俐)
图为7月22日,宣讲团刘於诚与白银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共同开展义诊活动,为路人测量血压血糖。陶思艺/摄责任编辑:杨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