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我们对于朱自清的了解,可能仅仅来自于课本上的名篇《荷塘月色》《背影》等,可是,真实的朱自清身处于一个动荡而变革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之中,他秉持了怎样的立场?他又如何自处?他如何看待同时代的其他人?这正是《朱自清大传》的作者陈武所关注的。在书中,他以时间为线索,描述朱自清在时代变革中的人生轨迹;以朱自清的作品为依据,解读时代背景里朱自清的思想变迁过程。
作者的笔下没有对于历史人物的滤镜,朱自清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于书中,他会愤怒、会惋惜、会因与家人的关系而愤愤不平、会关心自己的妻子,甚至会因为请不动鲁迅作演讲而“吃不下饭”、“上不了课”。
经由作者的文字,我对朱自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同于那些主动投身变革激流中的同时代文人,朱自清本质上是一个“日子人”,他原本只想认真度过自己完整的一生。他早期的作品中,以览胜记游散文与抒怀抒情散文为多,这些作品共同反映着一个主题——对于“美”的追求与记录。朱自清善于发掘那些细微的、短暂的、瞬间的“美”,却也会因为“美”的易逝而惋惜惆怅。或许基于这样的原因,朱自清欣赏徐志摩,也为他的意外死亡而无比惋惜。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在此时,只是在记录自己身边的“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丝不苟地活着罢了。
然而朱自清最后是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死去的。究竟是什么,让他抛弃了自己的“日子人”本质,让他不再满足于认认真真地作为“完整的人”而活着,不惜以自身的生命为代价?
我想,至少有这么几个时间点,对朱自清的人生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他最终走上了斗争的道路。
以时间为序,首先对朱自清造成影响的,乃是朱自清在清华任教期间,鲁迅多次拒绝了他的演讲请求一事。朱自清与鲁迅虽不算熟络,却多少也有过几面之缘,朱自清以清华大学的名义登门邀请,鲁迅本应不会拒绝,但鲁迅却多次或是以“没有时间”为由,抑或干脆不给理由拒绝。在与朋友的私下交流中,鲁迅说:清华大学的师生“太过注重学术而忽视社会运动”。事实上,这并非只是一家之言,许多进步学者对此都有共识,这一信息随后成为了圈内公开的秘密。身为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员,朱自清大概在得知真相之后也会有所反思。
更具冲击力的改变,乃是朱自清于抗战时期的经历,彼时日寇入侵中国,朱自清也随其他师生一同踏上了南迁的道路,在此期间,朱自清仍然笔耕不辍,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责任之下,他不再局限于自己小家之中的那一方天地。有一次,朱自清在成都亲眼目睹了饥饿的流民哄抢粮仓,被守仓的士兵所驱赶,见此情景,他思考了良久,愤然写下了《论吃饭》一文,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填饱肚皮的基本需要。在此期间,朱自清的文风有了明显的改变,他不再平和温然、对于时事政治敬而远之,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对社会现状展开了批判。
抗战胜利以后,紧接着的却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挑起的内战,1946年7月,朱自清好友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遇难,给予了朱自清极大的震动与悲愤,在好友的鲜血面前,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斗士,以爱国知识分子的身份整理好友的作品,继承他们的思想,直至病逝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立场与气节。
朱自清的经历,在我看来是具有代表性的,从独善其身的“日子人”向为天下人发声的战士转变,是一步一个台阶迈上去的,是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觉醒。朱自清是千千万万的想过好自己小日子的普通人的一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最终没有活过那个黑暗的时代,等来天亮。
《朱自清大传》
陈武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赵昱华
下一篇:青春无毒 夏日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