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泽哲郎
我所从事的研究叫作比较认知科学,这门学问探究人类以及人类以外的动物的心智,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什么是人类”。现将常年累积的研究结集成书。
我有一个名叫小爱的科研伙伴,是一只黑猩猩。她于1977年11月10日来到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如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在深入了解黑猩猩之后,我决定探究人类心智的起源。
研究让我们弄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心智是进化出来的”。与身体一样,大脑与心智也是进化的产物。不过,心智的进化过程不像骨骼和牙齿那样,能够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因此,要了解心智的进化就需要采用新的方法。为了探究人类心智的进化,我开始了比较认知科学的研究:研究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并将它们与人类进行比较。可以这么说:了解黑猩猩,与了解人类自身关系密切。
黑猩猩的基因组(即完整的遗传信息)与人类基因组大约有98.8%是相同的。可以推定二者的共同祖先生活在500万年-700万年前,基因组相同的部分即源于此。从共同祖先那里分化之后,黑猩猩和人类开始各自独立进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进化造就了基因组中相异的部分。
比较认知科学是以灵长类学为父、认知科学为母孕育而生的新学科。我从自己主导的科学研究成果中大胆地总结出以下三点:
第一,我的研究发现黑猩猩拥有比人类更优秀的记忆能力。这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开展的认知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在计算机屏幕上随机显示1-9的数字,用手指触摸1后,2-9的数字全都会被替换成白色正方形,必须按照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触摸这些正方形才算是正确回答。
只是在一瞬间看一眼那些数字,成年黑猩猩就能记住各个数字所在的位置。看过之后,他们仅仅用了0.5秒就触摸了第一个数字1,并迅速地按照正确顺序触摸了屏幕上剩下的数字。而人类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用那么快的速度并以那么高的准确率来完成这个任务。
第二,我在野外研究中,发现了黑猩猩使用石器,并将之作为文化传承的证据。这是采用野外实验的方法取得的成果。
西非几内亚的黑猩猩会用一组石器做砧板和锤子,砸开坚硬的油棕榈果核,吃果核里的仁。小黑猩猩长到四五岁就能渐渐掌握这种技巧,可以第一次使用石器砸开果核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出“不以传授教育,通过见习学习”的黑猩猩式教育方法。
第三,我的研究发现人类具有独特的想象的力量,这是采用参与观察法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观察结果表明,小黑猩猩的心智与人类儿童一样,是培养起来的。当然,我也发现了不同点。看一眼就能记住数字是黑猩猩所擅长的,但他们不擅长让眼前没有的物体在脑海中驰骋。对黑猩猩而言,学习语言是件难事。因为要把词语与词语所指的那个物品关联起来,需要想象力。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短时记忆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想象的力量与语言能力。此外,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亲子之间、伙伴之间还孕育出了同情心、相互分享之心、慈爱之心。
在推进黑猩猩研究的同时,我还观察了亚马孙的新大陆猴、中国的金丝猴,并多次对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以及他们的野外栖息地进行了调查。我对刚果盆地独有的倭黑猩猩抱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与黑猩猩是同一个属的不同种。从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这两方的视角出发,将人类与之比较,进行三个视角的比较测量,就可以找到人类在进化长河中把对方推出局的奥妙。
本书想要通过灵长类研究的视角,讲述人类心智的进化。虽说灵长类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是猿猴,但又并不局限于此。这门学科原本就是为了探讨人类与非人灵长类的关系,从而拷问“什么是人类”才应运而生的。
上一篇:泰柬冲突时间线
下一篇:经典,终会遇到懂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