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薇
据报道,今年以来,广东深入贯彻党中央促进高质量就业部署,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已吸引超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彰显经济大省责任担当。
这则新闻里的“100万”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双向奔赴——广东用诚意和行动向青年抛出橄榄枝,青年则以青春活力为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放在全国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看,这场行动的意义早已超越“招才”的范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生态构建”:既回应了青年对就业、创业、生活的现实需求,又紧扣广东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最终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同频共振。
广东的“精准”,体现在对产业需求的深刻把握上。行动计划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展开,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直接对接华为、比亚迪、腾讯等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这种“产业缺什么人才,就引什么人才”的逻辑,避免了“为引才而引才”的空转。过去一些地方招才,往往陷入“重数量轻质量”的误区,引进的人才与本地产业脱节,最终沦为“简历上的数字”。广东的做法则不然:动态募集120多万优质岗位,让毕业生一毕业就能“无缝衔接”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既解决了企业“用工荒”,又让青年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为产业骨干——这才是新质生产力最需要的“人才土壤”。
广东的“温度”,藏在细节里。从“五有三好”政策包(就业有补贴、创业有扶持……),到AI简历诊断、模拟面试,从住房保障到英歌舞、双皮奶这些“烟火气”的文化符号,每个举措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引才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解决问题”。比如,AI技术的应用看似“赶时髦”,实则切中了毕业生求职的痛点——面对海量岗位,年轻人常因信息不对称错失机会;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恰恰能降低求职成本,让“人岗匹配”更高效。再比如,用岭南文化吸引人才,表面是“吃块双皮奶、看段英歌舞”,背后是传递一种“来了就是广东人”的归属感——人才选择一座城市,不仅看薪资,更看能不能“扎根”。
这场行动给其他地方的启示在于:引才要“向前看”,更要“沉下去”。所谓“向前看”,是紧跟产业趋势,尤其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提前布局人才储备;所谓“沉下去”,是把政策做到青年的“心坎里”,从租房补贴到文化认同,从解决眼前的“住”到规划长远的“发展”,每个环节都要体现“用户思维”。毕竟,人才不是数字,是有温度的个体——当一座城市能同时满足青年的“生存需求”和“成长渴望”,自然能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良性循环。
从“百万英才汇南粤”到全国的“人才争夺战”,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未来的竞争。广东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人才战略,从来不是简单的“砸钱”“发补贴”,而是构建一个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生态系统。当更多地方学会用产业逻辑、服务逻辑、情感逻辑去引才留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这不仅是广东的责任,更是所有渴望高质量发展地区的必答题。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新国标9月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