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李兵峰 方雷 “向阵地,敬礼!”一声令下,站在队伍中的火箭军某旅工程安装技师崔道虎和战友们齐举右手,致以崇高军礼。这里是他们艰辛鏖战、亲手建造的一座导弹阵地,如今正式交付使用。 向阵地告别,这样的场景虽然经历了很多次,但崔道虎依旧心潮澎湃。他激动地说:“虽然我们不能亲手发射导弹,甚至看不见导弹,但是为导弹‘筑巢’,建设过硬阵地,同样使命光荣。” 为导弹“筑巢”这些年,崔道虎和战友们甘守清贫寂寞,转战大江南北,把足迹留在风吹石头跑的高原戈壁、位置偏僻的崇山峻岭之间。 “筑巢”之路苦、累、伤、残、险,这是导弹工程兵时常要面临的考验。在崔道虎的手上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每当有人问起,他总会说:“这是属于我们工程兵的‘军功章’。” 30年前的冬天,崔道虎跨入导弹工程部队行列,从此与大山为伍、与岩石为伴。施工中,塌方、岩爆时有发生,爆破作业、高空作业也常会遇到险情。 一边是陡坡,一边是悬崖,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通行;山坡上到处危石林立,摇摇欲坠……一年夏天,到南方某地执行施工先遣任务,恰逢连绵雨季,看到这样的特殊地形,大家不由倒吸了口凉气。 “我先上!”崔道虎带领几名党员,冒着碎石掉落、山体滑坡的危险,展开地形勘察、岩质分析和数据记录等工作。一路小心翼翼,所幸有惊无险完成任务。 “对我们来说,阵地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退缩,唯有勇往直前。”这是崔道虎分享给新兵的成长经历。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这个高频词让崔道虎的紧迫感、危机感越来越强。他深知,现代科技和理念带来革命性、颠覆性变化,随着新装备、新技术引进,国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向信息集成型跨越,必须加速从传统工兵向科技工兵转变。 在施工中为建筑钢材除锈,以前既费时费力又很危险。一次施工,战士崔玉星长时间手持磨光机工作,手中一滑,钢刷绞到裤腿受了伤。 崔道虎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购买专业书籍补习知识,找来零件动手实验。经过一番努力,第一代除锈机终于问世,经试用得到官兵肯定。但是,他并不满足,而是抓紧升级改造。如今,升级后的多功能自动除锈机可以实现无死角除锈,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照这个进度下去,肯定会影响整个工期。”一次,某工程进入施工高峰,钢板打孔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采取传统方式速度慢、耗时长,急得营连领导上了火。崔道虎带领几名骨干经过反复摸索,成功研制出钢板自动冲孔机,将工作时间较以前缩短近90%。 组合式吊篮提升机、双层作业平台车、等效载荷配重装置……崔道虎接连研发出“九大工装”,先后革新发明31项科研成果,改进创新5项工艺工法,被官兵们誉为“猛虎创客”。 入伍30年,崔道虎精通风、水、电、机、焊等专业,将复杂的机电结构、专业的焊接工艺等梳理总结成《技术手册》等资料,成为官兵破解施工难题的“宝典”;培养出100余名技术骨干,活跃在国防施工一线。 在全营官兵眼里,崔道虎既是工程安装领域“行走的小百科”,又是坚守施工一线的第一道把关人。 某阵地墙根位置防水材料被损坏,负责检查的一名战士发现后,认为没多大问题不用处理。崔道虎知道此事后,提出严肃批评:“阵地建设不能含糊,今天留下瑕疵,未来打起仗来,我们或许就成了历史罪人。”直到整改完毕,他才离开作业面。 “把每项工作做专、做精、做细、做实,就是我的责任。”这是崔道虎30年如一日的坚守,正是他对施工零误差、质量零缺陷的严苛追求,构筑起一座座过硬的胜战工程。入伍以来,他先后完成30多项国防工程建设任务。 随着崔道虎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公司慕名而来,有的许诺高额专利转让费,有的抛出“橄榄枝”开出高额年薪。 每当遇到这些情况,崔道虎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不仅如此,他牵头完成的革新发明成果也全部以单位名义上报。他说:“这些项目从一线而来、为打仗而研,成果属于部队。我们导弹工程兵的‘诗和远方’,就是肩扛使命责任为导弹‘筑巢’。” 干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这是崔道虎和其他导弹工程兵的人生写照。阵地建好一座又一座,可对于崔道虎和战友们而言,每次凯旋即出征。他们悄然出发,赶赴下一个阵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