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夏日的内蒙古,草原铺展成绿色的画卷,牧歌与书香在风中交织。从城市书房到草原书屋,从线上读书会到沉浸式阅读沙龙,一场场形式新颖的阅读活动正在北疆大地上演。近年来,内蒙古以“书香内蒙古”为抓手,通过多元载体、特色活动和数字赋能,让阅读融入百姓生活,让书香溢满北疆。
全民参与 让书香蔚然成风
清晨的呼和浩特市腾飞路新华书店,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木质书架上,几位老人正围坐读报,孩子们在亲子阅读区翻看绘本,年轻人倚在书架旁,捧着畅销小说或专业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养分……这座城市书房,如今已是市民心中的“精神驿站”。
呼和浩特市腾飞路新华书店读书角。
“以前想看书,要么去图书馆排队,要么在家囤书占地方。现在下楼就能泡书店,还有咖啡香伴着墨香,让阅读成了享受。”呼和浩特市民李女士笑着说。
“这样的变化,源于我区对阅读阵地的升级改造,我们将书店打造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验空间,不仅要让群众有书读,更要读得舒适。”腾飞路新华书店副经理刘亦璇介绍。
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原书屋变身“双语课堂”,书屋管理员娜仁其其格每周都会用蒙汉双语为牧民讲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草原生态保护知识等。“牧民们放牧回来,就到书屋坐一坐,既能学政策,又能看养殖技术书,大家都说这里是‘家门口的大学’。”娜仁其其格指着墙上的借阅登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牧民的名字。
沉浸式阅读。
据了解,全区98家新华书店通过换新貌、展新颜,图书、咖啡、文创、研学等多模式并举,引领社会文化新风尚。130余家“七进”工程网点、55台自动售书机、33辆流动售书车、11590家草原书屋等遍布全区阅读网点……内蒙古的全民阅读正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数字赋能 让阅读触手可及
“现在用手机就能听书、看书,太方便了。”锡林郭勒盟牧民那顺乌日图熟练地用手机打开“内蒙古数字草原书屋”小程序。“我最喜欢听有声书,干活的时候放着,既能学知识,又不耽误放羊。”
“大家好,今天我们共读《成吉思汗陵传说》,一起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镜头前,通辽市图书馆馆员包女士手持一本线装古籍,通过抖音直播带网友“云读”非遗故事。这场直播吸引了2.3万人观看,不少网友留言“想看看实体书”“求线下活动地址”等。
签售。
这些只是内蒙古“数字阅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内蒙古大力推进数字阅读平台建设。截至目前,“草原借阅+”平台搭载电子书资源10万余种,有声书资源740种(4.3万集),对接了出版社本版蒙文有声书资源262种;注册41.7万人次,累计阅读时长663万分钟,累计阅读人数4.8万人次,累计阅读书籍10.3万本,累计听书时长148万分钟,累计听书人数1.6万人次,累计听书书籍3.3万本。
从“纸”到“屏”,从静态到互动,数字时代阅读文本载体的转化,不仅让传统的阅读文本实现了数字化存储,将各类信息不断组合形成了新的内容和海量的数字资源,方便大众迅速获得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内蒙古的阅读活动正打破时空界限,以更鲜活的形式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让阅读变成“大众潮流”。
多元活动 让阅读场景焕发新活力
近日,在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博会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展区内,一场让文字“活”起来的奇妙派对正在上演。《猫武士》系列丛书以“沉浸式戏剧故事会”的新颖形式惊艳亮相,让在场粉丝与读者在奇幻互动中,触摸到了阅读的另一种形式。该活动打破了传统静态阅读的边界,探索出“阅读+戏剧+沉浸式互动”的跨界融合新路径。“希望通过将优质出版内容转化为可感、可参与的立体文化产品,激发青少年对阅读的深层热爱,在沉浸式体验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共情力与协作精神。”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沉浸式戏剧故事会”亮相。
由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与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著名作家周晓枫“梦精灵”三部曲读者见面会在呼和浩特举行。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众多大小读者慕名而来,与周晓枫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心灵对话。活动中,周晓枫亲切地与在场读者分享了“梦精灵”三部曲——《小翅膀》《小门牙》和《小酒窝》的创作灵感来源、构思过程以及她对于儿童阅读、想象力和童年价值的思考。
市民选书。
从传承文化到涵养精神,从提升素养到助力发展,阅读正像一束光,照亮着北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夕阳西下,呼和浩特市的青城公园里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朗读课文,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年轻人则用手机记录着这温馨的瞬间……晚风拂过,带来阵阵墨香,也奏响了北疆大地最动人的文化交响曲。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于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