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浮选槽溺亡的悲剧,为高校实践教学安全敲响了警钟,也暴露出高校与实践教育基地关系的不均等:在高校与对口实践教育基地的关系中,高校因资源依赖被迫让渡支配权,而部分企业因“提供平台”之名忽视实质投入,最终使“产教融合”沦为带有隐患的实践。当东北大学矿物加工专业仅能依托少数省级基地完成必修学分,而高校无力要求涉事企业保障其师生安全完成教育实践时,所谓“校企合作”已在安全责任上彻底失衡。
实践基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操机会,助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满足学生了解行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高校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并维护这些资源,力求为学生创造良好实践、就业机会。高校与实践基地本该相互依存、合作共赢。
但现实中,部分高校在合作中往往十分被动。优质实践基地资源稀缺、竞争激烈,像一些热门行业的头部企业,实习岗位供不应求,高校为让学生获得实习、就业机会,难以在合作中占据主导,不敢对企业提出过多要求。企业运营有自身节奏和目标,与高校实践安排冲突时,高校话语权普遍较弱。
这种权力不对等直接导致高校对实践基地安全管理的失控。高校安全考察沦为“盖章验收”,安全协议条款空洞化,仅泛泛要求“保障安全”,却无法提出实质性整改要求;高校相关责任人提前考察,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协助,是否有行业安全辨识能力尚且存疑,即使发现安全疑点,依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高校需审核实习单位资质及安全条件)对不符合要求的实践基地也只有终止合作一种选择,对合作单位的安全管理介入权十分有限。这实际上让高校教师对实践教育基地的现场监管权形同虚设。更令人唏嘘的是,保险常成为责任转嫁工具,校企合作保障依托于保单,生命保障被压缩为事后赔偿。
此次悲剧令人痛心,也警示高校必须将安全视为实践教学不可妥协的底线,严格筛选实践基地,定期深入考察企业安全条件,签订详细的安全协议,明确双方安全责任。同时,高校应加强学生行业实践安全教育,不仅在实习前集中培训,还要将安全培训贯穿实践全过程,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实操技能与自我保护能力。学生的安全关乎家庭幸福与社会未来,高校和企业都该肩负起责任,完善实践基地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别让悲剧再次上演。
惨痛代价催生安全意识觉醒,部分高校推行白名单动态淘汰制,引入第三方季度审计高危基地设备,对不达标企业立即终止合作;更有第三方检测机构愿意助力“校企合作”,建议以工程技术参数取代协议泛化条款,强制约定实践教育基地核心生产要素的安全标准。唯有将高校从资源“乞求者”转化为安全否决方,以技术参数筑牢安全协议,才能扭转“校企合作”被动态势——毕竟任何实习学分都不值得用青春生命兑换。
看看新闻记者: 陈瑞
编辑: 陈瑞
责编: 王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