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依力努尔·依拉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今年暑假,四川盆地南缘的乌蒙山深处,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新苗实验学校的孩子们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老师。7月12日至21日,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28名多民族本科生组成“石榴花开 医泸童行”民族团结实践团,把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课堂交流、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等形式带给这所学校的孩子们。
小朋友展示制作的漆扇。
“以前肚子疼只敢喝热水,现在知道要量体温、看部位。”六年级的苗族女孩小梅在健康日记里写道。实践团的同学们发现,这所山区学校里的许多孩子面对身体变化充满迷茫。实践团成员、哈萨克族学生阿依扎达·灭得力别克在青少年性教育课堂上发现,班里有一半女生不知月经成因。“我们用器官模型拆解生命奥秘,当孩子终于举手问‘痛经怎么办’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青少年性教育(男生篇)课堂。
漆扇制作课上,临床医学专业潘泳旭将中医药知识融入传统工艺,孩子们用艾草、薄荷拓印出清香四溢的扇面;教室里的“营养餐桌”前,土家族学生田仁帅带学生用贴纸制作营养餐盘;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舞成为课间活动,伴着《美丽中国》的旋律响彻校园。
中国传统色彩课堂活动展示。
重症医学科专家周发春教授带领义诊团队,为学校师生提供健康服务。细心询问、耐心解答,小朋友认为这些医生、医学生“很帅”,有的孩子说“长大后要成为医生”。
义诊现场。
新苗实验学校校长李修会为山区孩子的付出和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实践团的成员们。她获得过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39年扎根深山,要求教师用“好天气般的温暖”对待孩子。
膳食营养课堂上的健康餐盘拼贴活动。(重庆医科大学“石榴花开 医泸童行”民族团结实践团供图)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