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着一份题名为《备忘录》的手稿,13页、2000余字,是抗日英雄白乙化在艰难的革命斗争间隙,学习深思写下的感悟,语句简短精辟,涉及共产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军事战略方法、团结人民群众等内容。白乙化是平北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是革命队伍中知识分子的代表,文能布局谋略,武能征战沙场,深受军民爱戴,人称“小白龙”。他一手拿枪、一手握笔,最终将鲜血洒在战场上。白乙化牺牲后,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发表了《为追悼白团长乙化同志告全军同志书》,对他给予高度评价。1984年,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政府修建白乙化烈士陵园,萧克手书碑文:“血沃幽燕,名垂千古”。这份手稿,记录着一位战士的思想结晶,闪耀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光辉。
白乙化手稿《备忘录》
健全自己 影响旁人
7月8日下午,我和妻子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妻子骨折初愈,左手还拄着杖,看展览时脚步却不逊于我。在我的提醒下,她在参观内容过半时坐下休息,我则站在她身旁,跟她说起创作长篇小说《白乙化》那年时的参观经历。
那也是一个溽热的夏季,也是一次自主参观,令人欣喜的是,我从众多抗战文物中发现了“宝贝”——白乙化的手写体《备忘录》。《备忘录》共13页、2000余字,记录了白乙化在抗战斗争中的学习收获和思想感悟。经过七八十个春秋的时光流转,《备忘录》就像一块辽宁岫玉,非但没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反而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中更加晶莹剔透。
《备忘录》里有这样的字迹:“面向群众,组织工农成分革命者,坚苦的干,整理革命习惯,建(健)全自己、影响旁人。”在并不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白乙化坚持群众观点,善于组织、发动群众,引导教育工农成分革命者,让他们成为最坚定的抗日武装力量。他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后留校任教,是革命队伍中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没有看不起工农出身的革命者,相反,还主动接近、团结他们,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建立最大的抗战公约数。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学业,回乡抗日,联络昔日乡党、同学、亲戚,遑论他们是否有文化,是否有资财,只要有抗日热情,就共同谋划、行动,加入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他们凭借五六双手、三四条枪,端掉伪辽阳县警察署,成立“东北青年抗日义勇军”,转战辽西、热北、锦西等地,队伍很快壮大到两三千人。后来,被商震的三十二军骗至冷口,强行缴械,成为他抗战生涯最初的遗憾。
1933年春至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夕,白乙化返校学习,明为北平中国大学学生(毕业留校后为老师),暗地里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利用拉黄包车的机会,在人力车工人中传播抗日救国思想。彼时,北平大街上有他伟岸而青春的背影,有他俊朗的笑脸,有他笃定的辽阳口音,他的思想就像暗夜里的火把,照亮了无数双绝望而迷茫的眸子,使它们燃起新的希望。
1936年和1937年,白乙化接受党组织委派,带领东北流亡学生到绥远省西部河套地区五原扒子铺隆垦区开荒种田,开展生产自救和军训。期间,他提出“健全自己、影响旁人”的自我修养格言,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白天跟工友们种田收粮、开渠筑坝,堪称“劳动英雄”;晚上当起小学教员,为大家传道受业解惑,被誉为“学习模范”。在绥西垦区,白乙化明为森林股股长,暗里兼着党的工委书记,秘密建立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在荒凉的原野里开辟出生命的绿洲,也树起共产党员自我人格修养锻造的时代标杆。
正在写字的白乙化
战术与战略的胜利
《备忘录》里还有这样一段话:“战术的胜利,可以促成战略的胜利,战略的胜利,也可以促成战术的胜利,巩固部队是保障战斗的胜利。”在华北特别是平北地区战斗的日子里,白乙化坚持“山地游击战”,在丰富的战斗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作战心得。
1938年3月,山西省偏关县失守,国民党军望风而逃,白乙化却拿出“逆向思维”,率部迎击对面追来的日军,适时设防,运用游击战术,出其不意地阻击日伪军,取得煤窑沟战斗胜利。同年下半年,白乙化跟八路军三五九旅会合,带领干部虚心学习,提高抗日挺进支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本领。在雁北反扫荡战役中,白乙化按照王震旅长的命令,率部在灵丘担任钳制任务,确保了反扫荡战役的胜利。冀热察挺进军十团成立后,白乙化率部转战平西、平北,先后取得沿河城大捷和沙塘沟战斗、达峪战斗、冯家峪战斗的胜利,为“巩固平西”“开辟平北”赢得战略主动。平西的高粱地里和平北的深山沟壑间,白乙化率领的十团时而“化整为零”,时而“十根指头攥成一个拳头”,神出鬼没地出现在长城内外、河谷两岸,不断袭击日伪军,成为他“分散战斗,先集中后分散”思维的生动实践。
坚持“内外线作战”是白乙化在鏖战平北时的重要思想,《备忘录》里“战略的内线防卫战,外线的进攻战”的记录赫然在目。1940年6月,白乙化率领队伍到达密云赶河厂,一方面跟政治部主任吴涛谋划建立地方政权,成立丰滦密抗日联合县,建立抗日救国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扩大根据地面积,一方面亲率十团主力(一营),深入伪满洲国地区,声东击西,南征北战,神出鬼没地甩掉尾随的日伪军,连续袭击日军的五道营子、小白旗、虎什哈、司营子据点,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虚心接受批评
《备忘录》也体现了白乙化深刻的自省精神:“在伟大中坚苦学习,诚恳学习,虚心接受同志的批评。”1938年5月,白乙化率队来到山西平鲁,见到宋时轮、邓华将军。在跟宋邓支队接触的日子里,白乙化“打回老家去”的愿望非常强烈,浓厚的“思乡”情结促使他制定了一个北上计划——北出凉城,经集宁、张家口挺进热河,打回东北老家。当时,挺进支队的其他负责人对此持有异议,因为上述地区敌众我寡,缺少兄弟部队支援,有利因素少,不利因素多,危险系数大。领导间有分歧也属正常,但是,那一刻的白乙化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在辽西、热河地区战斗过,熟悉情况,从而忽略了不同意见,最终率部告别宋邓支队,开始北上。不料,队伍离开平鲁不久,处处受制于敌,多次被日伪军围击,隆胜庄一役险些全军覆没。“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关键时刻,白乙化发出这样的喟叹,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一次会议上郑重地承认错误:“挺进热河的方针是我制定的,我又是队长,现在部队处于困境,责任全在我,是我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我接受大家的批评。”《备忘录》里的内容并未注明具体时间,但是有一点可以相信,就是白乙化作为一名八路军领导的抗日队伍的军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批评”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始底色,成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进程中形成党的优良作风的一股涓涓细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果白乙化没有牺牲在抗战最艰苦的1941年,那么,他离开我们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备忘录》的写作时间虽无准确记载,但大致推算,应该是在1936年初至1941年初这五年的时间里。《备忘录》栉风沐雨,在沉睡了近一个世纪后,以革命文物的角色与世人见面,其所包含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科学的军事战略方法、群众观点,仍然对今天的人有所启发。
白乙化
我在创作长篇小说《白乙化》过程中,曾给主人公三个定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东北汉子,血性男人。他出生于1911年6月,牺牲于1941年2月,生命的年轮不足三十圈。作为从校园走上革命道路的抗日将领,作为八路军队伍中为数不多上过大学的干部,白乙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慎独”“省身”思想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有过漫长的浸染和投射,为他“文韬武略”“敢于斗争”的人生旅程注入了文化基因,打下了时代烙印。而他善于读书、思考的特质,在一手拿枪、一手握笔的战斗岁月里,不断地显现、完善、提高,并因此形成笔头上的力量和光辉,在壮阔的时间之河上投下星光的倒影,让我们驻足远望。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周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