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我出生于1990年。我的文学教养最初不是从文学经典,而是从叛逆的“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残酷成长叙事开始的,它们带给我最初对“文学”的感觉,以及对于那个内在之“我”的确认。可以说,“青春文学”的故事里展现的少年人之间情感世界的错综杂缠,与那个刚刚开始步入青春期,初尝“成长”之滋味,却又不知怎么安放自己内心那些无名地变得莽撞、早熟、敏感、渴望交流和渴望被看见的自己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能够让这些令自己也感到困惑不安的情感的突刺,有一个可以被寄寓、安放的地方,甚至那些作品里所描画的青春的幽暗质地,亦形塑了我最初“看世界”的眼光,内化为我感知、体验外部现实经验的一种“元方法”。
我想,这样一个坚固但实质上非常脆弱,甚至很容易随着时代风尚的变易而被征用的内在主体,是居于青春文学最内核的那个东西。一方面,这样一种坚固、不时也有些偏执的内在主体,是青春文学得以在21世纪初的文化政治场域得以成为一种力量的源泉的原因;但另一方面,“青春文学”所询唤、所诉求的那个内在之“我”,也因过快被商业、资本和文化消费主义的崛起所收编,被征用为文化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丧失了其最初应对时代话语的先锋性。“青春文学”所构造的那个内在之我遂逐渐变得空洞、矫揉,变成了一种单纯形式上向内退避的姿态,丧失了应对社会问题与现实处境的那种切近性,因而逐渐失去了文学形式上的活力,被接踵而来的其他文化潮流所汰洗。
在青春文学之外,开启我文学之路的另外一个通道,是大学四年所受的人文教育。我2009年入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在我本科四年学院偏“世界主义”和“纯文学”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再度获得自我的启蒙。但回头检视那段岁月,会发现那时所修的课程和所受的人文教育,包括那时学院的主流思想氛围,是有一些征候性的。2010年左右,正值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样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的国家性事件开始产生影响的时候,人文学院内也充满了这样一种“世界主义”氛围,这对那时的我来说,的确是非常新鲜的。但到了2011年,我进入大三,开始在中文系不同思想脉络的老师的课程中,被带领着阅读了很多审美内在性并不那么突出,甚至需要硬啃左翼文学和革命文艺作品时,感受到把目光从“我”的身上开始移开,向外扩展,并努力寻求一些“整体性”的阅读思路的魅力,也开始在课程的推进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先前阅读趣味的狭窄、眼光之局限,甚至产生一种文学青年不曾有过长进的羞耻、汗颜之感。也便是在大三开始,那个曾经顽固的自我开始了动摇,开始知道文学和现实、文学的内在性与外部世界的联动是多么必要,现代主义的自我幽灵固然成全了一种完整的内在性,但它是封闭的,最后会走向自我的毁灭;而解构固然一时很带劲,但建构可能才是更可持续的,也更困难。也是在这样的思想动摇中,大三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给当时上中国当代文学必修课的老师写信,向她表达了我在思想生长中正在经历着的苦恼,和一些刚刚开始萌芽的反思。不承想,老师过了一周便回复了我:
“我很高兴你对文学,‘纯文学’‘纯审美’有了新的想法,这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很有必要,而且,你之前的那些执着的沉迷绝不会浪费,甚至是十分宝贵的,我见过很多从未‘沉迷’过的年轻人直接投入‘战斗’,说实话他们的脚步走得并不稳,因为他们实在懂得不多,心灵和思维的余地不够。”
这段话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揭示了一种辩证法,也就是如果一位求学者不曾有过对自我内在性的着迷,不曾有过对文学作品中那个内在之“我”感动或痴迷的过程,他们未来的文学研究很可能会缺乏一个锚点、根基不牢,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有过自我沉溺的时期,而这个时期也许恰如学者竹内好分析鲁迅思想觉醒的“回心”阶段一般,看上去是向下的、陷落的,但其实反而是培育、锻炼自己心性的一段时间。这段话亦讲出了一种“常识”,即只有先“内”才能后“外”,先“审美”才能后“社会”,先“自我”才能后“他者”,而不是反过来。那种充分的审美性阅读、对审美内在性的高强度的浸润,会提供后续从社会、历史、思想来反观文学、研究文学更独特的视角,这个由“内”出发的视角是不可让渡的,才是文学和文学研究中最核心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后续的文学研究很可能会很贫乏,很快沦为技术性的、千篇一律的学术生产。
2022年夏天,我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工作,上课成为我最日常地与文学打交道的方式,中间穿插着学生作业和论文的辅导、讲座、座谈、赴外讲课和数不清的学术会议,创作量锐减。但好在有年轻人。自己因内部的各种问题导致的无法写作所引发的困顿与焦虑,在一次次与年轻人面对面的交流、一堂堂真真切切的文学课上得到舒缓和忘却,久违的成就感又找回来了。我在高校已经做了两年半的一线教师,“文学”表达阵地的转移,带来了一种在高校生活中难得的、活生生的希望感,一种与年轻学生共同参与进“文学”的进程中的具身的幸福感。——这种珍贵的、其实仍不免短暂的幸福,将在最小单位的团结内,驱走全面笼罩生活的虚无。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师)
原标题:《从“文学青年”到“文学青椒”|“文艺青年”形象的考古与更新》
栏目主编:陆梅 文字编辑:郑周明
来源:作者:刘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