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云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结各地实践成果,发布《“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其中既包含新建住房的样板打造,也涵盖老旧住宅的品质升级路径。(7月21日《工人日报》)
首批“好房子”建设经验聚焦六大核心维度:政策引导机制、技术标准支撑、示范项目培育、科技智能赋能、物业服务优化及产业生态构建。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做法,精准切中当前住房领域的痛点,为全国住房品质提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行动指南。
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突破40平方米的今天,国人对住房的需求早已跳出“有无”的初级阶段,转向对“品质”的深度追求。从墙体隔音效果到社区适老化改造,从绿色建材应用到智慧安防系统,每一个细节的升级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时推广“好房子”建设经验,正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关键举措。
对普通百姓而言,“好房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载体。它意味着地震来袭时更稳固的承重结构、梅雨季里更干爽的室内环境、高龄老人无需爬楼的适老化设计甚至用手机就能远程调控的智能家居系统。
山东推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让住房安全可追溯,福建建立的“部门协同机制”让配套设施更完善,赣州打造的保障房样板让低收入群体也能住上品质住宅。这些实践证明,优质住房能直接提升居民的安全感、舒适感与归属感。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好房子”建设是破解转型困局的钥匙之一。过去“高周转、重规模”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好房子”标准倒逼企业将精力投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技术、BIM数字化建造等领域。数据显示,采用“好房子”建设标准的项目,不仅客户满意度提升30%以上,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研发投入增长,推动整个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从社会发展视角看,“好房子”建设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支点。在深圳,老旧小区通过“微改造”植入适老化设施;在杭州,新建社区配套建设社区食堂与共享书房;在成都,绿色建筑比例已占新建住宅的85%——这些案例印证,优质住房供给能缩小不同群体的居住差距,优化城市空间品质,甚至吸引人才定居,形成“住有宜居”的良性循环。
当然,推广“好房子”经验并非一蹴而就。各地需结合人口结构、气候特征、文化传统等实际情况灵活适配:北方侧重保暖节能,南方注重防潮通风,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强化适老设计。唯有政府搭建政策框架、企业投入技术研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才能让“好房子”从样板变成常态。
当“好房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当每一个家庭都能在安全、舒适、智慧的空间里安放生活,我们离“美好生活”便又近了一步。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