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正常情况下它规律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可一旦这个“发动机”出了乱子,比如患上房颤,心脏就会变成“不听话的跳跳糖”,乱跳不止。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房颤那些事。
房颤有哪些分类?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简单说就是心房跳得又快又乱,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就像一群没指挥的士兵乱冲乱撞,心房不能有效泵血,不仅让人难受,还可能引发中风、心衰等严重问题。根据发作时间和特点,房颤主要分以下几类:
阵发性房颤:就像“突然来访的客人”,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通常在7天内会自己停下来,有的几小时就结束。这类房颤早期可能偶尔发作,随着病情发展,发作会越来越频繁,甚至变成持续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就像“赖着不走的客人”,一旦发作,持续时间超过7天,而且不会自己恢复正常心跳,必须靠治疗干预才能转复。比如有的人房颤发作后,心慌、气短持续了十几天,吃了药也没效果,这就可能是持续性房颤。它比阵发性房颤更“顽固”,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更大,容易导致心房扩大、心功能下降,中风风险也更高。
长程持续性房颤:比持续性房颤更“难缠”,持续时间超过1年,治疗难度更大,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手段。
永久性房颤:就像“定居下来的客人”,经过各种治疗后,房颤仍然存在,医生和患者可能会选择接受这种状态,重点转为控制心率、预防并发症。
在这些分类中,持续性房颤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及时干预,就能有效阻止病情恶化,避免发展成更难治的类型。所以,了解持续性房颤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对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房颤治疗如何选择?
药物治疗:这是房颤治疗的“基础兵”。比如用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控制心率,让心跳不至于太快;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预防血栓,降低中风风险;还有一些药物试图转复房颤,让心跳恢复正常,但对持续性房颤来说,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药物治疗适合病情较轻、不耐受手术的患者,但需要长期服用,可能有出血等副作用。
导管消融术:这是目前治疗房颤的“主力军”,尤其对药物效果不好的患者来说,是重要的选择。简单说,就是医生通过导管进入心脏,找到引起房颤的“病灶”,用能量(比如射频、冷冻、脉冲等)把病灶“消灭”,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其中,脉冲消融近年来备受关注,它的原理有点像“精准爆破”,通过释放高强度的电脉冲,破坏引起房颤的异常心肌细胞,但对周围正常组织(比如食管、神经)的损伤很小。和传统的射频消融相比,它手术时间更短,医生操作更轻松;二是不容易伤到周围器官,降低了食道瘘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三是对持续性房颤的病灶清除更彻底,复发率更低。
什么是脉冲加转子?
这里的“转子”,指的是心房内一种持续旋转的电活动,就像“房颤的发动机”,不断发出异常信号,维持着房颤的发作。传统的导管消融可能只关注明显的病灶,而忽略了转子的存在,导致持续性房颤容易复发。而“脉冲加转子”模式,简单说就是“双管齐下”:先用先进的技术找到转子的位置,再用脉冲消融精准“打击”转子和其他病灶,既“端掉”了房颤的“司令部”,又清除了“帮凶”。
持续性房颤的病灶往往更复杂,转子的存在让乱跳的“根源”更隐蔽。找到转子并进行脉冲消融,从根本上瓦解房颤的维持机制,比单一治疗更有效。临床研究显示,对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脉冲加转子”模式治疗后,心跳恢复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传统方法。脉冲消融加上精准定位转子,避免了盲目消融,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对合并其他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即使是病程长、病情复杂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这种模式也能发挥作用。
总之,房颤并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从了解房颤的分类,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医学的进步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重新拥有“稳稳的心跳”。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房颤问题,及时到正规医院心内科就诊,让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让心脏这个“发动机”重新高效、规律地运转起来。
持续性房颤曾被视为“难治之症”,但随着脉冲加转子消融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望摆脱心悸、气短的困扰,重获正常心跳。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房颤治疗的成功率还将进一步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团队于房颤介入诊疗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团队研发的"肺静脉隔离联合转子消融胸科术式"及配套的"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体系",通过精准的电生理机制解析与创新性消融策略整合,相关技术标准被纳入多项国际诊疗共识参考体系。
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与智能化随访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流程的标准化与精细化。在技术创新层面,开展一系列开拓性探索:国际首创腔内超声(ICE)引导下房颤消融技术体系,在华东地区率先开展全流程零射线房颤消融手术。
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获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