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市长谈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当前全国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完成报批,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特开设《书记市长谈规划》专栏,邀请有关城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立足地方实际,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地实施的思路举措,供交流探讨。
以规划赋能空间增值
湖南省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永亮
湘潭市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教和旅游城市。近年来,湘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土空间规划重要论述精神,以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为主线,以规划赋能空间增值为核心路径,一体化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空间集约高效、产业深度融合、市域协调联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耕地保有量193.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71.39万亩保护目标,城区居住用地占比从32%优化至22.9%,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以“多规合一”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
湘潭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坚持底线约束、质量提升、城乡融合、区域协同、以人为本,整体谋划推进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工作。
改革过程中,湘潭建立了三类规划同频共振的“大规划”体系,推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一体化编制,同步建设“一张图”平台。湘潭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于2023年12月获湖南省政府正式批复,34个市级专项规划基本形成规划成果,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262平方公里全覆盖,1000多项公共设施精准落位,形成三类规划编制思路同频、项目布局同框、实施监督同步的“大规划”体系。
在管控约束方面,湘潭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其中农业空间依托全域资源禀赋,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构建“十镇百村”特色产业格局;生态空间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构建“一江两水、一心三片”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城镇空间衔接区域发展势能,构建“一湾三带、三心多点”的城乡发展格局。按照“先农田、再生态、后城镇”优先序,湘潭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将不低于90%比例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极脆弱的水土流失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以紧凑布局、节约集约发展为导向精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应划尽划、生态保护红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开发边界集约适度。
与此同时,湘潭用好规划实施配套政策试点工具箱,整合土地、财政、金融、招商等政策资源,形成“规划定方向、土地保供应、资金强支撑”的闭环矩阵。湘潭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深化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摸清低效用地“家底”,推出“空间复合利用”“规划留白”等18项政策机制,盘活存量用地1113亩,撬动各类投资29.2亿元。
加强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湘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统筹抓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技术支撑,不断提高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为推动规划从“政府主导”向“共商共治”转型,湘潭建立了“专家把关+部门协作+联合编制+公众参与”的多方联动模式,统筹城市发展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规划咨询,以多种方式及时向公众呈现规划成果、收集意见建议,不断增强规划透明度和公众认同感。
湘潭积极推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数字化”升级,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支撑。目前,全市“一张图”系统集成了基础地理、生态本底、社会经济等200余类数据,开发出专项规划核对、协同审查、土地管理等多个特色模块,可在线审查各类专项规划成果,快速生成审查报告,有效提升规划编制和审查效率。
在推动要素精准配置与项目高效落地过程中,湘潭创新“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模式,以产业规划匹配总体规划解决产业发展方向问题,以规模化集聚化园区解决项目落地问题,以要素市场化配置组合服务解决企业扩能升级问题,完成新能源汽车城、医疗器械产业园、先进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园等专业示范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同时,重点推进湘江科学城、湘潭大学城、湖南大学科创港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土地超市”智能化土地资源要素交易服务平台,解决土地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统一发布国有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自然资源“产品”,以要素精准匹配推动园区空间布局整合优化、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基于数字化、信息化审批平台,湘潭优化园区工业项目规划审批机制,推动工业项目审批再优化、再提速,工业项目用地规划条件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同时,强化城市“三条际线”管控研究,精细化管控江、湖、山、公园、重要廊道等关键区域;健全动态监督评估体系,落实“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要求,及时解决城乡建设相关领域短板问题;推行存量土地“红黄牌”预警,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自动比对约定供地和开工时间等关键信息,做到预警监测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全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
湘潭认真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把长株潭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一体打造”的重大部署,聚焦同城化和高质量发展,强化规划协同、区域协同、空间协同、管控协同,全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
在产业空间利用方面,湘潭强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突出智能制造产业特色,形成区域优势分工、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全市强化项目牵引带动作用,布局建设长株潭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等长株潭一体化十大标志性工程,推广“雨韶”“雨华”等飞地园区模式。同时,加强与湘江新区的深度合作,推进兴隆湖片区首开区建设,高品质建设湘江科学城、湘潭大学城,引导科创产业人才集聚,打造长株潭产研融合和成果转化中心。
在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方面,湘潭坚持畅通外循环、完善内循环并进,打破空间壁垒,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其中,重点加快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推进轨道交通西环线(S3线)“湘潭北站—湘潭站—株洲西站”段建设,完善“两环多射”高速路网建设。按照《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谋划推进长株潭组合港,有序推进码头泊位建设,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一体化港口体系。
在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方面,湘潭承接用好省政府赋予的14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长株潭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生态绿心保护、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改革探索,打通制约高品质同城生活的卡点堵点,促进融城片区医疗、教育等服务“同城同策”,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成果。
在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方面,湘潭强化湘江流域、生态绿心等生态区域保护,开展湘江治污、大气治污、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行动,共建长株潭生态绿色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同打造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布局建设科创研发、设计创意、医养健康、文体旅游等绿色创新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不断厚植湘潭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文字编辑:黄薇
新媒体编辑:尚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