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要钢网)
【雅加达讯】印尼镍矿商协会秘书长梅迪·卡特琳·伦基指出,政府在推动镍产业下游化投资时需更加审慎。她表示,虽然政府加速下游化的举措值得肯定,但当前行业正面临镍价下跌、法规负担加重、原料供应不足等多重压力,产业实际处于"亚健康"状态。
"设定目标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准备度如何?原料储备是否充足?政府如何保障企业利润空间?当前镍价下行叠加监管成本上升,企业已举步维艰。"梅迪在7月22日IDX频道直播的《2025年前下游化投资潜力优化》市场研讨会上强调。
据其披露,自2022年起印尼已出现镍矿过剩,而全球尤其是电动车电池领域的镍需求持续疲软,多家冶炼厂被迫减产甚至停炉。"媒体报道的'冶炼厂关停'实为熔炉暂停运行,属于产能调节而非全面停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有冶炼厂需从菲律宾进口460万吨镍矿(截至2025年6月数据),政府仍在大力招商引资。梅迪警告,若所有在建项目投产,年镍矿需求将突破8亿吨,"我国储量能否支撑这种扩张?"
数据显示,印尼下游化发展速度全球领先:初期规划的30-35家冶炼厂已超55家投产(涵盖火法/湿法冶炼),加上在建和审批中的项目总数达145家。"这虽是成功,但可能过快。政府必须精确计算资源承载力再引入新投资。"
在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框架下,梅迪特别强调需平衡环境保育与投资可持续性,避免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她对比指出,印尼红土镍矿虽具低成本优势,但相较澳大利亚硫化镍矿更需注重可持续开发。
"下游化的成功不仅在于引资规模,更取决于政府对产能、储备及全球需求的精准把控。"梅迪总结称,"实现初步目标后,保障原料持续供应才是关键。政府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确保行业稳健发展、国家持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