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近日,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佳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飘出淡淡的豆沙香,孩子们正跟着非遗传承志愿者老师学做茶果子。这场以“指尖上的非遗”为主题的手工课,是佳安社区团支部联合沧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的暑托服务特色活动之一,让孩子们在揉、捏、塑形中感受传统美食文化。
“茶果子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点心,最早是和茶一起吃的,样子像花草、动物,好看又好吃。”志愿者老师刚把粉白的面团和豆沙馅摆在桌上,孩子们就凑了过来。志愿者提前准备了糯米粉、豆沙等材料,还特意在每张桌子上放了荷花、兔子等造型的图谱,方便孩子们参考。
活动从揉面团开始。志愿者老师演示着将糯米粉和温水混合:“掌心要用力,把面团揉得像云朵一样软。”等面团变得光滑,孩子们又小心翼翼地揪出小块,压成圆饼状,包进豆沙馅——这个步骤最考验耐心,有的孩子刚开始包的时候没捏紧,豆沙从边缘挤了出来,也不气馁,重新取了块面团再来,这次特意把边缘捏成了花边。
最热闹的是塑形环节。有的孩子用模具压出梅花纹,有的用手指捏出小兔子的长耳朵,还有人发挥想象,把面团搓成小圆球,再粘上“耳朵”,说要做“卡通版茶果子”。林老师在桌间来回指导,看到有孩子把果子捏成星星形状,没有纠正,反而笑着说:“有创意!传统纹样也能变出新样子。”
不多时,一盘盘形态各异的茶果子摆上了托盘。有的像刚绽放的桃花,有的像蜷缩的小猫,虽然大小不一、边缘有些粗糙,却是孩子们的得意之作。在孩子们沉醉在自己的小杰作中时,志愿者老师还给孩子们讲起茶果子背后的故事:“古代人招待客人时,会根据季节做不同的果子,春天做樱花的,秋天做菊花的,就像把季节捧在手里。”
今后,佳安社区“七彩夏日”活动将继续开展非遗体验课。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让非遗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通讯员 陆嘉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