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心智能郑叔亮:用 AI 打开心理服务市场 | ToB AI 十问
创始人
2025-07-24 09:02:33
0

(来源:牛透社)

AI 在心理健康领域真正的价值在于可规模化的专业服务能力。

图由 AI 生成

文|Alex

编辑燕子

当 AI 大模型的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一个专注于人类情感理解的细分领域正在悄然崛起。

聆心智能 CEO 郑叔亮 在最新的访谈中,为我们揭开了情感智能商业化背后的故事。

这家脱胎于清华大学黄民烈教授实验室的创业公司,最初只是尝试让机器理解人类情绪。从 2021 年训练几十亿参数的对话大模型起步,到如今构建起完整的心理服务产品矩阵,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 AI 创业的典型路径。

郑叔亮坦言,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2023 年开始接入智谱数百亿参数量的基座模型后,产品的稳定性有了大幅提升,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商业环境。

在商业化探索中,聆心智能经历了从 C 端角色扮演产品到 B 端教育场景的战略转型。

目前其核心业务已聚焦于 K12 教育、高校和企业市场,推出的心理测评系统、AI 陪伴智能体和风险预警平台正在多个试点落地。

当然,郑叔亮也直面眼下的挑战:预算有限的学校采购周期漫长,专业心理咨询师对 AI 服务的质疑,以及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偏差。

在被智谱全资收购后,聆心智能获得了更稳定的研发支持,但也面临着更务实的业绩要求。

郑叔亮认为,AI 在心理健康领域真正的价值在于可规模化的专业服务能力 —— 一个经过训练的 AI 咨询师可以稳定保持 300 小时经验的人类咨询师水准,这种标准化服务恰好弥补了专业人才短缺的痛点。

在技术狂热与商业现实的碰撞中,那些既能保持技术定力又深谙场景需求的企业,或许最有可能穿越周期,实现长期价值。

【 以下为牛透社部分问答内容 】

牛透社:聆心为何选择 “情感智能” 切入领域?技术转产品的关键节点是什么?

郑叔亮:选择情感智能切入,主要源于我们团队的技术根基 —— 黄民烈教授实验室以自然语言处理(NLP)为核心的情感计算技术,早期就聚焦人机对话系统,2016年-2018年 开始探索情感对话机器人,希望在对话中融入情感理解、共情表达和陪伴支持,从而实现了更加高级的人机对话体验。

此外,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叠加数字疗法的发展趋势,让团队看到了该领域的潜力。

2021 年推出基础情感陪伴对话大模型,但模型参数仅几十亿,对话轮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仅仅限于 30 轮左右,功能也比较简单;

2022年-2023年 探索角色扮演方向(国内较早,与 Character.AI 前后脚推出)推出 ToB 平台 “乌托邦”,提供 API 和角色配置服务;

2023 年下半年我们切换至智谱基座模型,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商业化模式转向 API 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2024 年聆心被智谱全盘收购后,聚焦 “心理+教育” 场景,推出测评、陪伴智能体、风险预警等产品,完成了从技术到垂直场景产品的落地。

牛透社:产品的落地场景做过哪些探索?

郑叔亮:我们聚焦 K12、高校和企业这三大场景,是因为它们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明确,且与情感智能的 “共情、陪伴、风险干预” 能力高度适配。

学校需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企业需要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而教育场景更是心理领域商业化落地较快的方向。

早期我们团队也在其他领域做过很多探索。

2021 年推出过开放域情感陪伴闲聊机器人,但当时模型能力有限,没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还探索过数字疗法产品,比如 CBT、正念等方向,不过那个时候 AI 对话并不是核心功能。

2022 年到 2023 年期间,我们推出了 ToC 角色扮演产品,像 APP “AI U”,用户自然增长到了 5 万左右,只是后来因为监管政策和投流成本的问题,在 2024 年 10 月关停了。

我们做这样的决策,既考虑了技术适配,也兼顾了市场回报。

技术层面,情感智能的核心能力和这些场景的需求是匹配的;市场层面,这些场景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比如教育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而且客户的付费意愿相对清晰,商业化效率更高。

牛透社:目前,聆心的 AI 产品商业化落地进程如何?

郑叔亮:我们 2023 年以 ToB 平台 “乌托邦” 为核心,提供 API 和定制化项目服务,依赖 Token 收费,利润空间较大。

2024 年被智谱全盘收购后,资源集中于 “心理+教育” 场景,九十月份推出心理测评产品,启动学校和企业试点项目,通过项目制获取订单。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我们陆续推出系统化产品,比如陪伴智能体、风险预警干预系统,以及 “AI 空间站” 等硬件产品,年营收大概在数千万元。

牛透社:产品在客户真实使用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郑叔亮:最大挑战集中在认知、资源和行业现状三方面。

一是认知不足。学校和机构对心理健康重视度低,管理者和老师专业素养有限,常认为 “没到严重精神问题就无需干预”,对 AI 心理服务的价值理解不足。

二是经费紧张,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学校预算有限。一些三四线学校难以承担专职心理老师成本,1000 名学生仅配 1 名心理老师,服务能力不足。

三是专业要求差异,高水平学校的专业老师对产品要求严苛。比如需大规模人群实验数据、特定功能适配;而保守型客户存在 “领导不理解、老师不敢推” 的问题。

四是社会认知滞后,公众对心理问题羞于启齿,非严重情况不愿干预,导致预防性服务接受度低。

牛透社:客户对 “AI 做心理服务” 的最大顾虑是什么?

郑叔亮:客户的最大顾虑,一是隐私担忧,担心心理问题会通过 AI 暴露,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隐私更为敏感;二是专业性质疑,比如会问 AI 能否达到人类咨询师的专业度,以及是否有大规模的验证数据;三是功能适配需求,比如对风险预警的精度、软件功能等有定制化的要求。

在破冰和攻坚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对于有一定 AI 认知、愿意尝试的学校,像北京、深圳的部分小学,我们通过试点展示 AI 的陪伴稳定性和风险预警效果,从而实现快速落地;

对于专业度高的学校,我们会提供模型调优数据,比如将 AI 效果与拥有 300 小时咨询经验的咨询师进行对比,逐步满足他们的功能需求;

对于保守型客户,我们则结合政策导向,比如教育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再加上早期干预避免极端事件等实际案例,强调产品的长期价值,以此突破层级壁垒。

牛透社:相比纯心理学工具,AI 大模型在心理健康服务中有哪些不可替代性?

郑叔亮:AI 大模型的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稳定性,它能稳定保持约 300 小时咨询经验的咨询师水平,不会像人类那样因状态波动导致服务质量出现差异。

二是可复制性,能够快速扩展服务规模,这正好可以弥补专业人才的短缺 —— 国内每年仅能培养几百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根本无法覆盖庞大的需求。

三是低门槛触达,那些性格内向或羞于暴露隐私的用户,比如青少年,往往更愿意与 AI 对话,这样也便于进行早期干预。

四是动态干预能力,它可以实时跟踪用户状态,实现风险预警,比如识别出自杀倾向,而这些动态交互的功能是传统工具很难做到的。

牛透社:服务多家客户时,如何兼顾模型通用性与个性化?标准化工具与个性化服务如何定价?

郑叔亮:我们基于智谱的基座模型训练标准化智能体,比如通用心理测评、基础陪伴功能等,以此确保核心能力的稳定。

同时通过定制化调优,比如针对学校的特定风险模型,再加上 RAG 接入客户专属数据以及硬件功能适配,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定价方式则按产品类型来区分:

测评服务按人次收费,单价在 5元~15元 之间,具体依内容深度而定;

硬件产品是一次性收费,像 “AI 空间站” 定价 6.8 万元,直销给学校的话是 4.98 万元,桌面型硬件则在 1万元~2万元 之间;

智能体授权按硬件价值定价,比如几百元的陪伴机器人,年授权费约 100 元;

高端硬件搭配的全套智能体,年授权费则在 3000元-5000元 之间。

牛透社:从三五年的长度看,AI 心理服务的竞争比拼的是什么?

郑叔亮:比拼的核心是技术与产品能力,具体包括模型的情感理解精度和干预效果迭代速度;还有行业深耕能力,也就是对心理加教育、心理加企业场景的理解深度,以及灵活的合作模式;同时也包括品牌价值的积累

国内目前还没有通吃型的企业,未来那些能在细分领域打磨好技术、产品和合作模式,建立起 “专业、可靠” 品牌认知的企业,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

牛透社:过去一年,您对 “AI” 理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郑叔亮:2023 年行业还处于 “乱战” 阶段,企业大多在调整战略、转向,大模型商业化路径也不清晰。

2024 年则成为了 AI “元年”,行业格局基本稳定 —— 大厂布局已经成型,创业公司聚焦垂直领域,竞争从 “技术突破” 转向 “在擅长领域做深做透”。

短期内大厂很难有颠覆性突破,下一波机会在于技术革新,比如更高效的情感理解模型,而当前的核心是在细分领域淘汰 “浑水摸鱼” 者,专注的企业更易胜出。

牛透社:智谱全盘收购聆心智能后,与独立发展相比有何优劣?

郑叔亮:被智谱收购后的好处很明显,最直接的就是研发成本大幅降低,做事情的压力和代价小了很多,能更轻松地推进业务。而且智谱在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面有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同步借助他们的资源和节奏,少走很多弯路

要说劣势的话,目前来看倒没有特别明显的不足。不过收购后,智谱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不能再做过于理想主义的事情,必须更脚踏实地地做好业务,跟上集团的整体节奏。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成了我们团队快速成长的助力,让我们更聚焦于实际业务的落地和价值创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芯片ETF基金(159599)...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芯片ETF基金(159599)跌0.27%,报1.484元,成交额1107...
红利低波ETF泰康(56015...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红利低波ETF泰康(560150)跌0.33%,报1.195元,成交额72...
A500ETF永赢(15938...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永赢(159386)跌0.28%,报1.076元,成交额24...
油气ETF博时(561760)...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油气ETF博时(561760)跌0.10%,报0.975元,成交额371....
科创板新能源ETF(58896...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科创板新能源ETF(588960)跌0.83%,报1.073元,成交额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