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杜清玉
盛夏的清晨,哈尔滨市长江路上车水马龙。90岁老党员胡津源望着省发改委工程咨询评审中心门岗旁的“党员志愿服务岗”红旗,笑着朝值班年轻人挥手:“现在停车终于不再闹心了!”这转变的背后,是一场从“抢车位”到“共和谐”的转变。
省发改委工程咨询评审中心地处长江路繁华区域,周边5栋居民楼与多家党政机关相邻,年初因物业弃管,共用空地车位规划混乱,“上班抢车位、下班堵通道”成常态。居民抱怨“机关占了百姓地”,职工也抱怨“居民堵了办公路”。
“党旗插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省发改委工程咨询评审中心党委会达成共识,综合办党支部成立“解困专班”,3名党员带头入户听意见。居民李大姐“没章法就乱套”的话点醒众人,专班丈量空地、手绘10余张草图,将闲置角落纳入规划,党员利用休息时间清杂物、拆违建、铺红砖,挤出18个新增车位,还特意划出10个离单元门最近的“无障碍优先位”。
为划清权责,专班联合社区及周边单位开了3次协调会,用矮栅栏隔离出机关保障车位与居民专用区,规范停车线和通道标记,实现立体车位错峰共用。居民刘德军开心地说:“现在不用吵了,一眼就能看明白。”
智慧手段让管理更贴心。专班协调交警部门安装的智能道闸和引导系统,支持居民车牌自动识别,还设置“7时前、19时后居民优先”模式。
为求长效,专班建立每月10日的协商机制,居民代表、机关联络员、社区干部共商停车琐事。一场暴雨后,职工帮居民扫积水,居民则让出车位方便职工运物资,“矛盾线”成了“连心线”。
如今,这片空地车位整齐、引导屏分明,栅栏边爬满居民种的花草。胡津源老人的感谢信中写道:“党员心里装着群众,就没有解不开的结。”
上一篇:“你点我检”开放日活动举办
下一篇:“让每一次滚动更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