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
7月17日,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的烤烟地里,螺旋桨的嗡鸣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无人机飞手吴华熟练地操控着设备,为烟农马原永家的烤烟喷洒农药。短短2分钟,1亩烤烟地的喷洒作业便高效完成。
2021年毕业后,吴华一直在外地从事光伏组件生产质检工作。今年3月,他接触到农业无人机操作。“我家就是农村的,平时见父母干农活,一天劳作很辛苦。”吴华告诉记者,这些年农业的耕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挑马驮是过去式,三轮车、摩托车成了运输主力,牛耕也换成了机耕,喷洒农药也开始被机器取代。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5月吴华正式成了一名农业无人机飞手。“这几天忙不过来,订单已经排了一周了。”吴华说。
“确实方便,效率至少提升了20倍,成本也实实在在降下来了。”马原永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5亩烤烟地以前靠人工喷洒,至少要请12个人干1天才能完成,成本至少要1200元。如今用无人机作业,最多5小时就能完成,成本只需800元左右,能省下400元。
“现在就是抢时间。”马原永打开手机,指着屏幕上的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可能有雨,今天必须打完药。”这位种了10多年烤烟的老把式,今年已是第4年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一季烤烟要打3次药,忙不过来的时候,请无人机帮忙最划算。”马原永深有体会,如今犁地有旋耕机,撒药有无人机,连水稻、薏仁米收获也能用上收割机,种地比以前轻松了。
在吴华看来,这个“抢时间”更在于抓住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窗口期。“打药施肥这项工作贯穿精细化农业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阶段,无人机喷洒药液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遏制病虫害的蔓延,最大程度减少农民的损失,这个优势是人力作业比不了的。”
和吴华一样忙碌的,还有在屯脚镇双龙村作业的飞手郑寿炳。“这几天已经给1000亩生姜打完了药。以前生姜管护如打药、施肥,如果全靠人工的话成本非常高。”郑寿炳分析,人工成本高,作业效益低,加上农药投入等,农产品种植的利润空间就会被挤压。因此必须从种植、管理等环节入手,尽可能降本增效,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近年来,兴仁市大力普及推广机械耕作、无人机施肥、无人机病虫害防治以及机械化收割等科技化种植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
作为一家集农业无人机销售、操作培训和作业服务于一体的公司,贵州林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当地无人机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吴华就是在该公司购买了自己的农业无人机并完成了培训,而郑寿炳则使用公司提供的无人机执行作业订单。
“无人机打药喷洒均匀,能确保药液全面覆盖农作物,作业过程不受地形、种植作物种类、种植模式的限制,优势显著。”该公司负责人赵希贤说,飞手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实现农业种植管理作业,如喷洒药液,播撒种子、肥料、饲料等。无人机的喷头能将药液充分雾化,更好地附着在植物叶面。智能喷洒系统还能根据作物的病虫草害情况、形态密度等信息,实现更科学的精准施药。
“现在每天都有10多台农业无人机在兴仁上空飞行,给烤烟、生姜、茶林等作物打药施肥。”赵希贤告诉记者,2024年底以来,公司已开展15期无人机培训,培养飞手100余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人才,还要积极对接农户,帮飞手们找到订单,让他们有活干、有收入。”
目前,公司已在新龙场、真武山、屯脚等乡镇街道,为生姜、茶园等近3万亩作物提供管护服务,像吴华这样活跃在一线的飞手有20多位,每天的订单都排得满满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