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书屋》2025年7月号,月刊
最新一期《书屋》杂志刊发文章,从湖湘人才的角度梳理了湖湘历史文化的精神底色。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之后,近代湖湘大地人才辈出、万马如龙,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立于这一精英群体之先的,是陶澍。陶澍(1779年—1839年),湖南安化人,60岁时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被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陶澍去世40年后,晚清名臣张之洞、张佩纶谈论道光以来的天下人才,将陶澍列为第一,并给出了三重理由:一是注重官员职事的研究;二是全面考核名与实的符合程度;三是将天下的兴与亡当作自己的分内事,同时又有宽阔的胸襟、自觉的担当,以及掌控、统领全局的才能。总之,张之洞、张佩纶将陶澍比作昆仑山,受他影响的贺长龄、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近代湖湘士人,则是出自昆仑山下的黄河、长江。
灿若群星的近代湖湘士人背后,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对于湖湘文化的特点,人们有很多表述,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等。文章认为,湖湘文化的这些特点,都依附在一种精神底色上,可以称为湖湘文化精神底色中的重要元素,那就是拙诚。最先以坚定自信的态度向世间公开宣示拙的理念的,是周敦颐。他专门写了一篇《拙赋》,从言论、行为、道德、结果四个方面,赞扬拙而贬斥巧。最后总结:拙能使社会风清气正,天下安顺。他以拙为特色的诚的理念,影响了后世两位湖南乡贤王船山、魏源。王船山说他一生的为人是“养拙自守”。他隐居山林四十年,在物资匮乏、一无名二无利的困境中,苦心孤诣,著书立说,以最笨最拙的方式彰显他对信仰对学术的忠诚;魏源认为“或拙之而反得”,他在二十年的幕僚生涯中深潜于书册史料中,协助林则徐、陶澍、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以拙诚的心态艰苦探索国家的富强之路。两人拙诚的理念与行动,为近代湖南士人提供了思想资源与精神力量。
文章认为,湖湘学术朴厚笃重,务本求实。千百年来,正是这种民风与学术孕育了湖南人的拙诚群体品质,并且深深浸润着湖湘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湖湘人才看湖湘文化》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