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张慧玲
已入初伏,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刘拐沙头管护站,护林员金振云正在值班记录上详细填写树木生长状况及巡护路线。这是他和同事们每天必做的工作。
金振云从七八岁就跟着身为第一批治沙青年突击队成员的父亲,赶着驴车住进沙窝。1986年,18岁的金振云成为一名二代护林员,担负起植树造林、管护林木的职责。
“那时的林场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丘,我们徒步翻越一座座大沙丘去种树,一干就是一整天。每次种树回来,耳朵、鼻孔里都是沙子,嘴唇和手上也裂开了口子。”金振云说。
沙窝里气候干燥,光照强、温差大。有一次,当地刮起大风沙,金振云和同事们走散了,在沙窝里足足转了五六个小时,同事们找到他时,他早已累得精疲力尽。
“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相继实施,我们植树造林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金振云告诉记者,“在树种选择上,我们将过去的沙枣、沙柳更换为需水量与蒸发量更小、更适合本地的梭梭、柠条、花棒等耐旱灌木,构建灌木防风固沙林;在固沙方式上,通过构建一个个草方格,以网格固沙等工程技术手段锁住移动沙丘。”
近年来,高压水打孔植苗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等新技术在磴口县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造林效率与成功率。前些年,金振云和同事们完成了308防沙林带更新改造工程。
在磴口县穿沙公路边,金振云轻抚生长旺盛的梭梭,感叹道:“通过大家这些年的努力,明沙已经逐渐被固定,不断延伸的绿色是我们不懈努力最好的成果。”
39年来,不论严寒酷暑、风沙雨雪,金振云都和同事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进行着林木巡护工作。虽然很单调、很辛苦,但他们始终用初心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继续着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
下一篇:成都世运会的AI“啦啦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