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新闻报道 让玉米新品种半个月摆上货架
创始人
2025-07-24 02:31:06
0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本报新闻报道 让玉米新品种半个月摆上货架

本地新品种玉米和其他玉米商品一同摆上货架。

6月,一个新品种玉米在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街道集体村收获,引来不少关注。而一篇成都日报的新闻报道,推动这次技术突破到市场对接实现了闭环。

据悉,该品种耗时11年攻关培育,因乳白色被称为“牛奶玉米”,其糖度最高可达20度以上,甚至超越甘蔗。集体村党支部书记钟芙蓉称,去年11月,引进16个玉米新品种,试种面积达80余亩。“‘牛奶玉米’试种,让村子成为全省首批、成都唯一的试种基地。”

6月16日,《掰下就能吃 一口就“爆浆” 四川首批可直接生食的“爆浆牛奶玉米”在蓉试种成功》的新闻报道,吸引了成都伊藤洋华堂采购经理王肖的注意。大概两个星期后,本地产“牛奶玉米”就摆上成都伊藤洋华堂货架进行线下首销,截至7月20日,卖出超过1300份。

“媒体报道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钟芙蓉感慨,过去农产品推广常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困境,“报道既展现了我们产地产品的影响力,更为我们链接到了渠道,直接打开了市场。”

一边是新产品对市场的期待,一边是市场对供应的需求,使得产销对接尤其顺利。

“当时有生鲜采购计划,看到报道里‘可生食’‘本土培育’两个关键词就眼前一亮。”王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本就有供应生食玉米,但本土品种如果能达到同等品质,成本和新鲜度都有优势,较之前同样的产品在整体成本上节约大概15%。她当即联系上采写记者,半小时后就拿到了种植基地的联系方式。

在带回样品检测后不久,双方就签订了首批500公斤的采购合同。“我们设计了独立包装。每份400克,售价8.9元,消费者反馈还是很不错。”王肖说。

农产品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一定要品牌过硬、特色鲜明。王肖告诉记者,今年比较仓促,明年提前准备肯定效果更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吃得饱’转为‘吃得好’‘吃得健康’,不仅要新鲜现采的时令口感,更要全程可溯的品质保障,甚至追求特定品种的独特风味,这就决定了产品有不错的市场基础。”

消费端有市场,生产端更有劲头。“它既耐旱还抗风,好种得很。”钟芙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新品种为大家带来了更多的收益,“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第三季的育苗工作,预计10月初产出,因为还处于试种的阶段,所以到时候会对产品进行品质评估。但市场的期待和热情确实很高,像伊藤这样的商超,和我们有很强的合作意愿,这势必让我们在生产上也更有劲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孟浩

受访者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美农生物涨2.05%,成交额1... 7月25日,美农生物盘中上涨2.05%,截至09:37,报19.90元/股,成交1111.17万元,...
天安新材涨2.22%,成交额1... 7月25日,天安新材盘中上涨2.22%,截至09:38,报8.75元/股,成交1062.30万元,换...
科创200ETF基金(5888... 7月25日,科创200ETF基金(588820)开盘涨0.61%,报1.313元。科创200ETF基...
王子新材跌2.00%,成交额6... 7月25日,王子新材盘中下跌2.00%,截至09:38,报15.67元/股,成交6827.00万元,...
小方制药涨2.15%,成交额2... 7月25日,小方制药盘中上涨2.15%,截至09:48,报33.33元/股,成交2737.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