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36岁的次仁卓玛在家门口的有机蔬果产业园里工作,负责种植管理。
走进大棚,细沙地上,辣椒已满枝,芦笋正采摘。“这些蔬菜以前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吃过了。”次仁卓玛笑着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没有蔬菜大棚,家里的地就种土豆和粮食,从来没种过别的菜。”
次仁卓玛的家乡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江流穿县而过。近年来,这里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建设百里生态走廊,江畔昔日绵延的荒漠地带已是绿色充盈,蔬果飘香。
2019年,湖南省援藏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扎囊县阿扎乡改良沙化地1200余亩,建起38座现代化的蔬果大棚和一座冷链物流分拣中心。
“刚来的时候,我们往地下挖了近百米,都是细沙。”公司负责人喻莹说,“但这里光热资源丰富,没有工业污染,土地开阔便于成片开发。细沙土搅拌牛羊粪等有机肥,种出的有机蔬果的味道非常好。”
目前,公司种植的蔬果已取得有机认证,成为西藏第一家有机蔬果企业。这里盛产的辣椒、芦笋、番茄等,已供往拉萨、深圳、长沙等地,不久将跨山越海,正式进入香港菜市场。
最初,次仁卓玛通过招工来到绿之源,经过3个月的技术培训顺利入职后,从浇水、施肥、打草、采收学起,跟着技术指导学种有机菜。2021年,她从种植工人成长为园区种植主管,和丈夫乌金次珠负责38座大棚的种植和运营。“每天上班都很开心,过去在外地务工,照顾不了小孩,回家又没有收入,没想到有一天能在家门口工作,更没想过能在高原沙地上种出这么多以前没见过的菜。”次仁卓玛满意地说。
“以前我们的餐桌上就是‘老三样’,土豆、萝卜、白菜,现在生活改善了很多。”次仁卓玛一家不仅吃上了品种多样的果蔬,而且收入提高了,仅她和丈夫的工资收入这一项,家庭年收入就增加了近15万元。
如今,雅江边上,珠峰脚下,一座座现代化、智能化的果蔬大棚拔地而起,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餐桌,更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位于珠峰脚下的日喀则市白朗县,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2003年,在山东济南援藏干部的帮助下,白朗县开始建大棚,种蔬菜。近年来,该县更是大力推动果蔬产业提质升级,果蔬种植面积已达1.74万亩,成为雪域高原的“果蔬之乡”。
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是白朗县最大的蔬菜公司,共有温室大棚133座,玻璃温室2座,科创中心、冷库、分拣车间等一应俱全。
“园区运用无土栽培、滴灌、智能水肥一体、智能化控制运用等科技手段,海拔3800米以上不仅种有黄瓜、西兰花、西葫芦,还种出了草莓、车厘子、西瓜等水果。”白朗县蔬菜公司技术指导员周宗贵说,仅蔬菜就有二三十个品种,其中无公害蔬菜产品已认证32个。
园区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四五个乡的群众就业创业。园区负责人巴桑次仁打开手机,翻出每天的蔬菜订购清单给记者看,并告诉记者:“我们每天向种植户收购蔬菜3000斤。下午4点采下来,放进冷库过一夜,第二天清晨就会送到周边三个县的学校等地,成为学生的营养午餐。”
今年以来,园区通过完善运输链、组建蔬菜配送队等,累计销售蔬果458.15吨。今年1月~6月,园区共接待采摘游客8100余人次,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实现综合收入90余万元。
小蔬果,情牵大民生。
次仁卓玛所在的绿之源公司,2019年以来,带动本地长期就业人员186人,累计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人次。通过发放工资、购买牛羊粪等原材料、土地租赁、机械租赁、物流运输等多种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300余万元。
离开大棚时,次仁卓玛端出一盘果蔬,热情地邀请客人品尝。记者尝了一口,番茄、草莓又香又甜,也许这就是雪域高原“舌尖上的幸福味道”!
下一篇:山西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