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吴佳俊 站在“驿路有我”服务站(以下简称驿站)的公寓楼下,看着网约车进进出出和司机们相谈甚欢,我不禁想起初到这里担任社区民警时的场景:司机们为了节约生活成本,以车为家,以座为床,长此以往,汗味、快餐味混在一起,既是无奈,也有隐患。同时,人员一聚集,各种矛盾也纷至沓来。那时我就琢磨,这些日夜穿梭在城市血管里的司机兄弟,总得有个能落脚的地方。 解决住宿成了破局关键。充电站旁有个厂房改造的规模性租赁住房,但入住率不高。分局推动开展“微网格”治理,我们成立“驿路有我”党建指导组,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都坐到一起。很快,公寓改造顺利推进,3人一间的公寓月租价格降到了每人650元。搬家那天,河南司机小张红着眼对我说:“在上海漂了五年,终于不用当‘车居族’了。”现在,200多名司机从“车里”搬进了“楼里”,配套的还有代泊车服务——凌晨回来的司机,车子充上电,交钥匙就可睡觉,充完电有专人负责挪车,每天都可以睡个整觉。平价食堂营业到凌晨三点,一荤两素17元,节日还有饺子粽子……这些措施暖了司机们的心。但我觉得还不够,协调辖区医院推出“网约车司机专属体检套餐”,把费用从270元“砍”到88元,从来没想过体检的司机们纷纷预约——这些手握方向盘的人,终于可以停下来关心一下自己。 安顿下来只是开始,得让大家能“挣到钱”。我们拉着平台把“钻石司机培训”请进驿站,从接单时段到服务用语,一套课听下来,司机月收入也跟着涨上来了。随着司机的增加,“微网格”又帮助充电站扩大场地,充电枪从60把增加到120把,停车位扩容至200个,单日充电700辆次,规模排在全市第5。充电车辆多了,企业效益也水涨船高,充电、住宿和食堂收入不但让企业有了收益,也让这里的经济“活起来”,形成了新兴领域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带动周边环境得到改善,土地得到升值。 流动的群体相对“固定”下来,矛盾纠纷得以吸附化解,疲劳驾驶等隐患也减少了,基层基础工作更扎实了,平安自然更有保障。驿站运行至今,没有发生过有影响的案事件和事故。 一天凌晨,司机老陈因租车纠纷气得当众砸杯子,吼着“要去跳楼”。我赶过去递上水:“觉得不公的话,‘三所联动调解点’有律师、司法所同志。”针对司机与平台租赁企业纠纷多、风险高的情况,我们落实了企业平台入驻前信誉调查、入驻后见面约谈、签约时律师把关等措施,问题的解决让老陈把我们当成了贴心人,他由此成了纠纷调解的志愿者。这就是把“三所联动调解点”延伸到“微网格”里的意义:解决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50多起纠纷没出驿站就解决了。 公寓前台24小时值守,司机登记率100%;交管部门定期开安全课,教司机规避“事故高发段”……“驿路有我”成了“城市锚点”,让网约车司机们不再是居无定所的“城市浮萍”。 夕阳下,充电站灯光又亮了。司机回站,食堂飘出饭香,代泊车师傅忙着挪车,公寓楼里传来笑声。这也是我作为社区民警该做的:蹲下来听需求,搭起连心桥,让每个奔波的人都有归属感,城市才更有温度。 (作者系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真新新村派出所社区民警)
上一篇:“五分钟消防救援圈”
下一篇:法治为笔服务为墨书写护企答卷